本文作者:访客

经营偏离定位,助贷模式反噬业绩,锡商银行站上十字路口

访客 2025-08-13 15:24:11 66325
经营偏离定位,助贷模式反噬业绩,锡商银行站上十字路口摘要: 来源:财经野武士经营偏离定位,助贷模式反噬业绩,锡商银行站上十字路口2020年成立的锡商银行,短短5年便迎来第一大股东变...

来源:财经野武士

经营偏离定位,助贷模式反噬业绩,锡商银行站上十字路口

经营偏离定位,助贷模式反噬业绩,锡商银行站上十字路口2020年成立的锡商银行,短短5年便迎来第一大股东变动。8月8日,锡商银行发布相关公告,显示经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核准,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联集团”)受让红豆集团持有的5亿股该行股份(占总股本25%)。

目前,锡商银行已完成上述股权变更。国联集团是无锡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授权经营试点企业,这意味着,锡商银行成为继江西裕民银行、安徽新安银行之后,第三家正式易主国资的民营银行。而作为锡商银行发起股东的红豆集团,则不再是主要股东。

前几年突飞猛进的锡商银行,在2024年出现营收大幅下滑,只能依靠释放拨备勉强维持净利润的正增长。

业绩变脸的背后,是该行过度依赖助贷平台发展个人消费贷对整体营收的反噬。当经营逐渐偏离成立之初的定位,本地国资的入主,能否为锡商银行带来改变呢?

股东支持有限,对公信贷业务规模小

锡商银行位于江苏无锡,最初由红豆集团领头申请筹备,筹备工作持续六年,终于在2020年4月对外营业,成为国内第19家民营银行。

除了原第一大股东红豆集团,锡商银行的股东还包括江苏恒科新材料、兴达投资、江苏利创新能源、江苏双象集团、江阴澄星实业集团等,主要是当地民营企业。

由产业资本或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通常可以依托股东的产业深耕或线上流量优势,拓展对公贷款或个人消费贷款。这一点,在锡商银行身上也有体现。

锡商银行成立之初,定位于物联网科技型银行,其官网自我介绍是“以移动金融和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以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城乡居民为己任”,从业务流程来看,就是通过物联网相关技术,数据化管理各种抵质押类财物,实时跟踪信贷客户,颠覆传统银行贷款模式在风控等环节的不足。

锡商银行的差异化定位,有一定地缘因素,无锡市是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源地和核心示范区,全市累计聚集超3500家物联网企业,今年上半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丰富的产业生态,为锡商银行发展物联网银行提供了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锡商银行的主要股东之一——峰润技术无锡有限公司(原名感知技术无锡有限公司)便是物联网企业,可以为锡商银行提供一定的支持。

此外,原第一大股东红豆集团深耕纺织业(无锡市支柱产业之一),理想情况下,锡商银行还可以通过大股东精准输血产业链上下游,再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信贷管理,大力发展供应链贷款(对公贷款)。

只是,民营股东整体实力较弱,当实体经济承压,股东便难以为民营银行持续输血。

近几年,锡商银行原第一大股东红豆集团身陷流动性危机,作为第七大股东的峰润技术无锡有限公司,也因自身经营问题,持有的12080万元股权(占总股本的6.04%)在2023年全部被司法冻结,并在2024年拆成5笔多次进行拍卖,实际支持能力已大幅削弱。

股东自顾不暇,锡商银行的对公贷款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截至2024年末,锡商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8 9.69亿元,较年初大幅增加14.98%。

虽然年报中没有披露更具体的贷款数据,但2025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披露(数据未审计),其中,对公贷款为62.94亿元,在总贷款中仅占比21.73%,远低于226.57亿元的零售贷款余额。锡商银行的实际经营,与成立初期“物联网银行”的定位存在显著偏差。

区域竞争力较小,放贷依赖助贷平台

虽然锡商银行的口号是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但锡商银行存在多数民营银行共有的经营短板——仅有一个物理网点,资金获取成本远高于传统银行,区域竞争力较弱。

就8月份的一般同业存单而言,锡商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票面利率达到1.85%左右,而优质银行的票面利率在1.5%左右,锡商银行的融资成本明显较高。

无锡市是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经济较为活跃,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截至2024年末,无锡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8 920.25亿元,较年初增长6.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148.52亿元,较年初增长11.4%。

但同时,无锡市金融机构众多,不仅有国有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无锡展业,还有已经上市A股、在无锡市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本地农商行无锡银行。

无锡银行网点较多,深耕普惠金融多年,客户以本地中小微企业与城乡居民为主。相比之下,规模更小、资金获取成本更高的锡商银行,难以在传统业务领域与之直接竞争。

那么锡商银行超200亿元的个人贷款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答案是助贷平台合作和联合贷。

从黑猫投诉平台的客户投诉内容来看,锡商银行合作的助贷机构包括度小满、小赢卡贷、易借速贷、洋钱罐、人品借款等多个平台。

助贷模式下,客户的融资成本需包含担保费、咨询费等助贷平台收取的附加费用,年化利率水涨船高。

锡商银行的主要产品之一“锡锡贷”,小程序显示的综合年化利率为7.2%起,在消费贷利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锡商银行这一信贷利率水平还是很高的。

因此,该行息差水平也远高于其他银行。2024年,锡商银行的净息差为5.85%,虽然较上年出现明显下滑,依然位于民营银行首位。

依赖助贷平台发展个人贷款,虽然补齐了网点劣势,解决了获客难题,但将客户关系拱手让给助贷平台,长期下来会让银行沦为资金通道,核心风控能力也会出现下滑。

8月5日,锡商银行在官网披露了截至今年7月的委外催收合作机构信息——一共合作了15家催收机构,与去年11月相比又多了5家。

另一方面,高度依赖助贷平台,对经营业绩也会形成一定侵蚀。尽管净息差高达5.85%,贷款增速也较快,但2024年该行的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下滑26.74%,仅录得11.85亿元。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0亿元。

2020年-2024年,锡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为-0.15亿元、-3.99亿元、-6.26亿元、-9.68亿元、-10亿元。亏损逐年大幅增加,正是因为该行与助贷机构的合作模式导致的高额分佣支出。

在民营银行生存艰难的当下,助贷业务如“温水煮青蛙”,正不断反噬锡商银行的根基。地方国资的收编,能否让锡商银行下定决心刮骨疗毒,主动放弃对助贷模式的依赖,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差异化道路呢?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