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大永明人寿上半年扭亏为盈,董事和高管人选落定

来源:财经野武士
8月8日,天津金融监管局核准范思远担任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永明人寿”)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范思远,同时核准谈海峰担任公司董事。此前4月25日,该公司发布公告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副总经理,经近四个月遴选,该职位人选最终确定。
聚焦到对公司经营有直接影响的新任副总经理范思远身上,据企业预警通及天眼查信息,现年49岁的范思远并非纯粹的保险业资深人士,而是具有复合型背景,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财务背景。
范思远职业生涯始于湖北大信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转至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财务部副总经理,后在该公司资产管理部、审计法律事务部及内控部等多个部门轮岗。调任光大永明人寿前,范思远任中青旅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并进入该公司董事会。
仅从生涯履历来看,范思远的职业生涯呈现三个鲜明跃迁: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基础,到上市公司多部门轮岗,最后跨界进入保险业,其经验不可谓不丰富。
而且,范思远曾任职的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光大集团控股子公司之一,这意味着新任副总同样具有光大基因。
范思远加入的源头应当是光大永明人寿今年4月发布的全球公开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公告。
然而,细察该副总经理招聘要求,光大永明人寿当时提出了11条标准,除“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学历)”、“具有良好的团队领导力,责任心强,能够承受压力及接受挑战”等具有一定灵活性的要求外,还明确规定应聘者需具备15年以上金融工作经历,其中保险业工作经历不少于10年,并担任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相当管理职务2年以上。
也就是说,范思远的履历并不完全符合光大永明人寿早期设定的要求。同时,该招聘还着重寻求具备“跨境市场开拓能力”及“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结合”的人才,范思远的履历在此方面亦未明显体现。
可见,光大永明人寿初始目标可能是寻找保险从业经验深厚且具有跨境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管,并通过市场化评估进行遴选。这些要求也反映出该公司试图通过市场化招聘为管理层引入新力量,推动市场化转型的意图。
然而,再次选择同属母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前高管进行跨行业管理,可能说明光大永明人寿董事会的本意发生较大的调转。
也有可能是光大集团为强化子公司与集团在合规一致性和战略协同性上的协同,进行了人员指派。光大永明人寿随即调整了高管任职要求,最终选定资深财务专家范思远。随着其就任,光大永明人寿核心管理层重构或已完成。
截至目前,光大永明人寿高管架构已呈现深度“光大化”特征,总计7人的高管团队中,有5人来自光大集团或由光大永明人寿内部培养。
事实上,光大永明人寿高管团队出现这样的倾向也无可厚非,毕竟该公司股改后首位市场化招聘的总经理刘凤全任期内,光大永明人寿近年出现显著亏损。
2018年底,光大集团发布《公开招聘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告,“国寿系”刘凤全于次年4月加入光大永明人寿。其前任几位总经理均为股东委派或内部提拔。
据悉,刘凤全在职期间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分管党委办公室/办公室、法律合规部、战略与市场部等。
刘凤全任职前两年,光大永明人寿延续了此前十余年的持续盈利态势,保费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首次突破百亿元,进入“百亿俱乐部”。
但2022年起情况急转直下。2022年,光大永明人寿由盈转亏,大幅亏损13.57亿元;2023年亏损6.48亿元;2024年亏损尤其严重,近一年就亏损17.07亿元。也就是说,这家背靠光大与永明双巨头的险企,连续三年亏损近36亿。
在此背景下,刘凤全于去年辞去总经理等一应职务。接任者为2013年加入光大永明人寿、历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及财务负责人的张晨松。
尽管不能指望总经理甫一上任便能够起到对业绩力挽狂澜的作用。但从光大永明人寿近期披露的业绩表现来看,该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的确做到了扭亏为盈。
其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光大永明人寿实现净利润2.77亿元。该盈利数据覆盖了第二季度0.74亿元的亏损,全年盈利持续性尚待观察。
保险业务收入增长亦支撑了该向好趋势:2025年二季度末累计收入达121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8%,按此趋势推算,全年保险业务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
当然,保险业内高管的流动性较强,市场化招聘本是高管和险企双向选择的过程。促使光大永明人寿最终放弃公开招聘的因素,除了光大集团本身的意愿,还包括该公司高管薪酬逐年下降,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
2024年,光大永明人寿关键管理人员的薪酬已经从2020年的2515.63万元大幅下降至8 93.52万元,降幅高达6 4.48%。这一变化不仅凸显“业绩决定薪酬”的原则,也反映出公司所承受的财务重压。
在业绩刚刚扭亏转盈的情况下,光大永明人寿再次沿用旧制,聘任兄弟公司高管担任副总经理。此配置能否推动公司向价值创造与生态服务转型,或成为银行系险企治理范例,尚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