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这6个省会,话语权最弱

访客 2025-09-03 15:19:27 20127 抢沙发

01

这6个省会,话语权最弱

这六个省会与首府,话语权最弱

几个月前,本号写过一篇权力大洗牌!成都、长春、武汉,话语权最强!文章根据行政级别、经济首位度、老大与老二差距三个指标,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长春、成都、武汉在27个省会与首府城市中话语权最强。

这三个省会都是省内唯一的副省级城市。

长春首位度超过了50%,成都、武汉的首位度也超过了三分之一。

成都是绵阳的5.41倍,长春是吉林的4.67倍,武汉是宜昌的3.41倍。

第二,话语权最弱的则是石家庄、南京、济南、呼和浩特、广州、沈阳。

南京虽然是江苏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但南京GDP首位度太低,与苏州的经济实力差距太大。

其他5个省会与首府在行政级别上都没有特殊优势,石家庄与唐山都是地级市,呼和浩特与鄂尔多斯、包头也都是地级市。而广州与深圳、沈阳与大连、济南与青岛都是副省级市。

此外,六个省会与首府,经济首位度大多都低,GDP均不是省内第一,与老二差距大多都较大。

南京经济首位度在27个省会与首府城市中倒数第一,济南倒数第二,呼和浩特倒数第三,石家庄倒数第四,广州倒数第七。沈阳还算可以,首位度超过四分之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地统计局

从GDP与省内对手的差距来看:

南京与苏州之间的差距最大,差了8226.17亿元,相当于苏州=南京+昆明。

广州比深圳少5769.37亿元,相当于深圳=广州+贵阳。

济南比青岛少3191.91亿元,相当于青岛=济南+汕头。

呼和浩特比鄂尔多斯少2255.95亿元,相当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清远。

石家庄比唐山少1800.5亿元,相当于唐山=石家庄+大同。

沈阳与大连之间的差距最小,只差489.76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02

那些曾经不是、如今是省内经济第一城的省会

这六个省会与首府,只有济南一直被青岛压制,GDP从未超越过青岛,其余都是后来被超越。

比如广州与深圳,深圳1979年才立市,广州则是千年商都,老牌省会。从各自统计局披露的历年被调整的GDP数据来看,深圳2011年超越了广州,之后逐渐拉开了差距。

南京在1980年之前GDP高于苏州,1980年被苏州超越。沈阳1999年被大连超越,石家庄2004年被唐山超越。

鄂尔多斯2006年被鄂尔多斯超越,之后鄂尔多斯又在2008年超越了包头。2014年鄂尔多斯超越包头,2021年又被包头反超。

作为省会与首府,经济实力被省内兄弟超越,自然不服气,面子上也不好看,没有一个不想重新成为省内经济第一城。

毕竟有案例在侧,他们也不是没有可能。

福州、南宁的GDP曾经都不是省内第一。

比如福州之前一直被泉州压制着,后来超越了泉州。南宁的GDP前期也没有柳州、桂林高,后来都一一超越了。

泉州在1994年超越福州,坐上了福建省经济第一城宝座,这一坐就是26年,直到2021年福州才最终反超。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2021年的福州,可谓三喜临门。

首先是终于坐上了省内经济第一城宝座。

其次,当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福州都市圈,这是全国第二个被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

最后,当年3月份首次提出了强省会战略。福建省在其发布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以省级文件形式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鼓励福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当年10月份,福建省更是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州实施强省会战略的若干意见》,从产业升级、空间拓展、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包括支持福州建设中国-印尼“两国双园”、争创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以及推进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

显然,这是要夯实福州的地位,避免再次被泉州反超。

南宁则在1985年同时超越了桂林、柳州。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尽管南宁目前的首位度也不高,但其在自治区内已经没有了对手。

而且,为了做强首位度,广西也提出了强首府战略。

2018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鹿心社书记在全区年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南宁市要快马加鞭、提速发展,提高首位度,成为核心增长极,增强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能力”。

2019 年,《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

文件明确将南宁定位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比2018年翻一番、到2035年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力争达30%的目标。

有这些案例在前,广州、南京、沈阳、济南、石家庄、呼和浩特岂能不怀揣着成为省内经济第一城的梦想。

那么,谁最有可能呢?

03

沈阳最有希望反超

本号的观点是,若没有大变局,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或重大利好影响的情况下,除了沈阳,其余均不太可能。

沈阳最后可能超越大连,一方面是因为差距很小,不到500亿元。

另一方面,沈阳的时运已经到来。

2023年沈阳都市圈获批,成为东北首个也是目前东北唯一一个国家级都市圈。

当时本号就解读过,高层给予沈阳政策利好,就是要进一步做强做大沈阳,以便更好地带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个论断,在去年相继批复的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被证明了。

2024年各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相继批复。其中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与功能表述如下:

哈尔滨:

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向北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大连:

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沈阳:

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长春:

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面向东北亚开放门户等功能。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各城市国土规划文件

在城市定位中,沈阳无疑是最高的,它的定位超越了东北范畴,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显然,沈阳不仅是东北的中心,还要做整个东北亚的中心。

长春、哈尔滨定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大连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功能定位上,沈阳同样最高。先进制造业基地,沈阳的前缀是“全国”,大连、长春、哈尔滨的前缀都是“东北”。

除此之外,沈阳作为东北地区一哥的最直接表述是“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这是其他三个城市都没有的表述。显然,在官方的语境中,带动、引领东北地区复兴的重任,落在了沈阳肩上。

在这种时代利好下,与大连仅差不到500亿的沈阳,大概率会在未来五年里,超越大连,登顶东北经济第一城。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03

南京几乎不可能超苏州

其余几个城市不太可能,主要是差距太大,此外就是没有特殊的政策利好或者大礼包。

尤其是广州、南京。

先说南京,难以超越苏州有三重因素:

第一,巨大的差距。

苏州GDP高出南京8200多亿元,即便苏州站着不动,南京也得十年时间才能追赶上。

而事实是,这些年,苏州不仅经济规模大,这些年增速也比南京出色不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基数比苏州小,跑得又比苏州慢,如何追赶?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因素,就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产业。

第二,产业差距限制了。

城市发展的依托是产业,产业强的城市强,产业旺则城市潜力足。

在这一点上,南京与苏州之间的存在着鸿沟。

苏州的工业实力在全国仅次于深圳,是中国工业第二城。

2024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017.41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2024年,苏州的规上工业营收4.79万亿元,同样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同期的南京,未公布2024年的数据。根据南京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统计年鉴显示:

2023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营收15863亿元。

此外,按照工信部划分的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苏州有11个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在千亿产业数量上,苏州甚至比深圳还要多,位居全国第二,千亿产业数量仅次于上海的13个。

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这一产业上,苏州的实力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

而且,目前全国各城市中,拥有万亿产业(单个产业非产业集群)的城市只有三个,深圳、苏州和东莞,且都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苏州市统计局

南京2023年拥有6个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产业。

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其中位居第一的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南京市统计局

第三,江苏散装格局限制着。

别的省会还可以通过强省会战略来做强,但江苏很难。

江苏十三个城市太散装了,这一点可以从今年火出圈的苏超各城市的口号中一览无遗。

南京亮出了“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输谁都可以,决不能输苏州”、“苏州=输州”、“和气生财,踢苏州不算”、“赢不赢先放一边,南京有机场”一系列口号和标语。

此外,“没有假球、只有世仇”、“赢了可以当江苏省会”等梗火遍网络。

江苏的散装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比如历史原因。

江苏作为省级行政区设立较晚(1667年康熙六年),历史上长期存在“省会迁移频繁”现象,下辖13个城市中曾有8个担任过省会(如扬州、南京、苏州等),这种频繁变更导致各地对省会归属感较弱。

长江、淮河将江苏自然分割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历史上分属不同文化圈(吴文化、江淮文化、中原文化),地理阻隔加剧了区域独立性。

最主要的,还是各城市之间经济差距比较小。

江苏平原面积占比达到了86.9%,给各城市的工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形成了如今的十三太保格局。

排名最后的连云港,广东省下辖城市第6位。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GDP均超万亿。

各家实力都很强,就导致谁也不服谁。

所以,江苏很难走也没必要走强省会路线。

04

广州距离深圳越来越远

广州难以超越深圳的原因,和南京难以超越苏州的原因很像,但还多了另外一些因素。

第一,差距,也很大。

从2011年首次超越,到2024年,深圳的GDP已经领先广州5700多亿元。

而且,深圳这些年仍在狂奔,而广州则陷入了水逆。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第二,产业差距太大。

虽然都是一线城市,但广州这些年在工业、产业、科技创新路上已经被深圳甩开得很远。

深圳与广州,都是产业强城,都是工业强城,但深圳是强者中的强者。

深圳是中国工业第一城。

在上面分析苏州与南京部分,本号已经附上了数据图。

深圳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54064.45亿元,全国第一,且是全国唯一一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万亿的城市。

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营收5.42万亿元,同样位居全国第一,同样全国唯一破5万亿。

此外,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第一,2024年深圳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2409.13亿元。

广州2024年的诸多数据都没有披露。只能看2023年的数据。

广州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45.89亿元,只有深圳的不到一半。

规模以上工业营收2.46万亿,也只有深圳的一半。

此外按照工信部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来看,深圳与广州拥有总产值超过千亿的产业,数量接近,深圳8个、广州6个。

表面上看,数量差距不大。

但深圳仅一个信息产业,就足以吊打全国所有城市。

2023年,深圳市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5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仅这一个产业的总产值,就超过了广州市全部工业总产值。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深圳市统计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广州市统计局

这样的深圳,广州超越的希望,几乎为零。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拿二级财政说事,这个事情去年我就专门撰文分析了。

影响当然有,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广州是副省级城市,深圳是副省级城市兼计划单列市。前者需要向中央、省上缴财政,而后者理论上只需上缴中央即可。

但事实上:

1,当下五个计划单列市,都会向省里面上缴一部分,比例虽然低,但不是没有。

根据粤开证券研究院的分析,2019年广深贡献的中央、省、市可用财力比重分配为 57:10:33、57:1:42。

也即广州与深圳上缴中央的财政比例接近,都是57%。差距在向省里上缴比例,广州是10%,深圳只有1%,最终导致自留比例,广州比深圳低9个百分点。而由于深圳财政规模远大于广州,所以导致广深之间最终可以留用的财政收入,广州只有深圳的一半。

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实际上深圳对中央的贡献财政,比广州高很多。

深圳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34.7亿元,其中中央级收入6320.5亿元,地方级收入3914.2亿元。

2023年深圳可以留用的财政收入是3914.2亿元,再加上一般债收入和各类转移性收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573.6亿元。

2024年广州可以留用的财政收入是1954.7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624.1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30亿元、调入资金144.7亿元、上年结余32.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8.8亿元后,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227.4亿元。

广州与深圳最终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差3346.2亿元,这里总收入都包含了中央的财政转移。

说了这么多,是强调一点。广深财政差距,主要不是三级财政与二级财政之间的差距,而是两座城市创造财政能力的差距,最终导致留用比例相差不大,但最终的结果却相差2300亿元。

2,广州是经济第一省广东的省会,有这个头衔在,差距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小。

虽然最终可用的财政收入,广州与深圳相差很大。但广州作为广府人心中的耶路撒冷,作为经济第一强省的省会,可以很大程度上抹平差距。

主要表现在,深圳每年向中央贡献的6000多亿的财政收入,最后由中央统筹调剂,会返还给广东省一部分。

去年中央对广东省(不含深圳市)财政转移支付是2030.63亿元,这是给除了深圳之外广东其他20个城市的。

去年给深圳的转移支付是356.56亿元。而转给广东省其余20个市的1674.07亿元,广州市就占了624.1亿元,占比37.3%。这里广州就比深圳多了267.54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财政部

高出267.54亿元,看起来并不高多少。但是,转移给其他城市的钱,相当一部分还是会被广州消纳掉,具体比例不知道,也无法知道,但这是每个省对省会的优待,也是省会的特权。

此外还有卖地收入,广州过去一直都是深圳的两三倍。

永远记住一句话,没有一个省和自治区会亏待自己的省会和首府。

但再次强调一下,这种财力之间的差距,不是三级财政和二级财政造成的,而是两个城市创造财政的能力造成的。

或者说,产业实力造成的。

第三,定位。

深圳拥有相比于广州独特的定位,国家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尤其是后面两个头衔,意味着官方将深圳作为中国体制优势的范本,或者说深圳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我国体制优势的名片。

看懂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和南京几乎无法超越苏州一样,广州也几乎不可能再超越深圳了。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lrpm.cn/?id=20415发布于 2025-09-03 15:19:2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青团网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12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