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酉立智能IPO:单一大客户贡献6成以上营收,业绩“变脸”风险不低

访客 2025-05-15 12:15:22 76143
酉立智能IPO:单一大客户贡献6成以上营收,业绩“变脸”风险不低摘要: 走过IPO受理与问询阶段,江苏酉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酉立智能”)迎来上会考。据北交所网站5月9日消息,北京...

走过IPO受理与问询阶段,江苏酉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酉立智能”)迎来上会考。据北交所网站5月9日消息,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定于2025年5月16日召开2025年第6次审议会议,审议酉立智能首发事项。

酉立智能IPO:单一大客户贡献6成以上营收,业绩“变脸”风险不低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机构的上市公司鹰眼预警系统算法,即将面临上会的酉立智能已经触发17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业内人士评论称,华泰证券这次对酉立智能的保荐或将“翻车”,其去年推荐的科创项目财报被扒出水分,这次酉立智能或将重蹈覆辙。

年轻企业上市合理性被质疑

酉立智能的前身酉立有限成立于2017年,并于2023年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酉立智能深耕光伏支架领域,聚焦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可以看出,酉立智能从成立到如今的筹备上市,还不足10年。在生产规模、产品种类及资金等方面与业内同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一般认为,年轻企业上市如同“青春期提前暴露于聚光灯下”,需在资本助力与战略自主性之间找到平衡。需要企业结合行业特性(如硬科技需长期投入vs.消费品牌需快速扩张),制定个性化资本规划,以避免因短期融资需求牺牲长期发展韧性。

就酉立智能所光伏行业而言,规划需围绕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研发投入、资金筹措、成本控制、合规性管理等多维度展开。

再从酉立智能的适配性来看,酉立智能专注于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如跟踪支架、固定支架),产品出口占营收比超70%,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令公司较容易受贸易壁垒影响,整体业务布局合理性被北交所质疑。

在回复函中,酉立智能解释称,跟踪支架销售区域主要集中于境外市场,公司主要应用于境外市场具有合理性。但同时也再次暴露了公司大客户集中度高于同行平均水平的短板。

从其他经营指标来看,近三年,酉立智能营收与净利润保持了一定增速,但毛利率呈降势。2022年至2024年,酉立智能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20.04%、19.14%、18.7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波动较大,同一时期内分别为2188.99万元、-531.58万元和3574.29万元。对此,酉立智能称,公司总体现金流情况良好,不存在较大资金压力及流动性风险。

但从其募集资金用途可看出,酉立智能的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招股书显示,本次拟通过IPO募集的3.58亿元中,7000万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显示对资金需求的迫切性。

客户集中度过高,竞争劣势明显

上述提到,大客户集中度高是酉立智能的短板。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高达94.90%、 94.91%、96.44%。

其中,酉立智能第一大客户NEXTracker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80.69%、61.67%、70.00%;其毛利占比分别达到97.29%、79.70%和82.58%,客户集中度明显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Nextracker‌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跟踪系统的公司,其产品能够帮助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根据Wood Mackenzie数据,2015年至2023年,NEXTracker的跟踪光伏支架出货量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

NEXTracker的市占率成为了酉立智能解释自身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重要理由,且鉴于光伏跟踪支架行业的现有市场格局和公司现有产品结构,酉立智能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仍不可避免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和单一大客户依赖的情况。

然而,现实是否如酉立智能所说?大客户集中是否真的不能避免?

以酉立智能的同行竞争对手意华股份为例,同样是光伏行业,同样是支架细分市场,同样的生产销售模式,意华股份的客户与销售占比相对更加合理。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意华股份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约为31.11亿元,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51.03%。

值得注意的是,酉立智能的第一大客户NEXTracker也是意华股份的重点客户,竞争关系明显,未来很可能发生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供应份额减少等情况,届时酉立智能则可能会迎来经营业绩乃至公司生存上的重大不利影响。

其前车之鉴就包括上市后业绩即“变脸”的康希通信。

公开资料显示,康希通信深耕射频前端领域,是半导体行业的一员。2021年至2022年(上市前),康希通信的业绩保持高速增长,但2023年上市当年,康希通信的营收就同比下滑了1.14%,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超五成,仅为0.1亿元。

通过公司的合作情况发现,康希通信上市后业绩“变脸”,与其大客户订单情况有关。2021年、2022年,康希通信第一大客户销售的营收占比分别达到58.64%、51.29%,两年间接为公司贡献了超4亿元的收入。然而,康希通信2023年上市之后,与该大客户的合作没有再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

根据2023年财报,康希通信未披露前五大客户名称,但财报显示对第一大客户的营收为1.32亿元,同比下降近四成。

与康希通信极为相似的酉立智能,第一大客户为其贡献的业绩占比都很高,未来会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谁也保证不了。

研发能力明显不足

酉立智能深耕光伏行业,从光伏ETF(515790.OF)的走势曲线当中可以看出,近年来行业景气度不够,企业“内卷”程度上升。

为押注新技术以应对市场竞争和行业变化,大部分光伏企业无论在原材料还是设备上都加大了资金与研发投入。2024年光伏设备行业的研发总费用达到46.2亿元。

在此背景下,2020年,酉立智能被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22年,公司被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江苏省四星级上云企业;2022年12月,公司经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亦被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2022年度苏州市数字经济示范企业;2023年,公司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12月,公司被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酉立智能虽然获得了一系列技术类评定与称号,但其研发投入却相对较少,与其身份难以匹配。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06.56万元、583.37万元、1213.43 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仅为1.17% 、0.89%、1.66%。

与之相比,2022年至2024年,其竞争对手振江股份上研发费用分别为0.92亿元、1.26亿元、1.37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3.18%、3.30%、3.50%。

截止报告期末,酉立智能拥有技术人员13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4.73%。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研发人员需占企业当年员工总数的10%以上”,酉立智能明显不达标准。此外,包括黄龙、史伟东在内的多位技术研发负责人员学历仅为大专,且年纪均不超过35岁,令外界对酉立智能的研发实力产生质疑。

酉立智能IPO前景如何?览富财经网将持续关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