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理解为什么大学生创业要来长沙了!

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之下,长沙将创新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以“烟火气与硬核实力并存”的生态张力构筑起青春的创业磁场,为大学生创业者铺就了一片热土。
大学生创业,他们最需要的支持有哪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创业哪种选择会更好?有想法创业的大学生怎么发展更科学?为什么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这么高,湖南还会要这么大力度扶持大学生创业?长沙吸引这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凭的是什么?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能不能被培养出来?如何培养?
在湖南,“鼓励大学生创业”不再只是一句口号。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一支支专投大学生创业的基金、一个个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比赛和节目,让小谦这个18岁就开始创业的人真有些羡慕。
我在2012年开始撰写科技财经评论文章,直到2015年注册公司,彼时政府和社会对于年轻人创业的支持,可谓是微乎其微。光是注册和场地就难倒不少年轻人,更别说各种补贴和支持了。
也是在2013-2015年,我通过持续报道全国90后创业故事,了解优秀的90后创业者们的创业过程,坚定了我自己要创业的信心。说来也是巧合,当时我通过撰写多篇关于校园BBS运营发展的评论文章与湖南大学校园BBS爱晚红枫运营团队结缘,多次来到湖南大学蹭课、参加他们组织的很多活动,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
多年后,依然还是在湖南大学这里,我听到了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全新解答。
5月13日,长沙市委统战部、长沙市工商联、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星商说”第四季·高校行活动第一站走进湖南大学,活动现场邀请了5位不同领域、不同经历的青年/大学生创业代表分享创业故事。
参加本次活动我感触颇多,有一些想法就和大家交流一下。
创业要趁早踩坑,到底是对还是错?
创业、管理、商业都有很多事实规律需要遵循,很多创业者踩的坑都很类似,尤其是从初创到快速发展阶段很容易膨胀,走错方向。
马桶哥&希箭智能家居创始人谢忠在给大家分享他创业12年的核心认知时,我心里就非常震撼。很多肯思考、够勤奋、能变通的人如果聚焦在一个事情上,其实很容易就能做出微创新取得一定市场结果,成为超级个体。
但大多数大学生非大厂系统训练过的高级牛马,在从以个人为核心的工作室朝着公司化发展的道路上,实际上有无限的坑会踩,盲目扩张、成本控制不严格导致现金流紧张、追逐风口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却把主业丢了的案例到处都是。
谢总梳理的创业避坑指南,本质是前人用真金白银换来的经验清单。但商业世界真正的悖论在于:为何明知是坑仍要纵身一跃?我的十年创业感悟是——有些坑是创业者的必修课。就像学游泳必须呛水,纸上谈兵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商业体感,大学生创业者需要的不是"避坑地图",而是在可控风险中建立自己的“决策肌肉记忆”。
我记得雷军曾经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提到过,大学生一毕业,他不会鼓励他们去创业。原因很简单,在我们此前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远远不足。在中国真正创业成功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有经验的创业者。大学没毕业创业、刚毕业创业的学生,到今天都没有非常成功的典范。因为我们整个都是考试导向,不是以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导向,非素质教育,他们会需要一点时间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以本次来到星商学湖南大学讲台的青年创业代表来看,5位分享嘉宾,3位都是先就业再创业。
但身处现在这么一个极度内卷的时代,我也有了不同的感受,对于有想法、肯折腾的大学生/年轻人趁早创业本就是一种以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导向的“新式学习”。在不影响毕业,不让自己背负大额负债的底线之上,大学期间与商业、社会接轨去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商业想法到市场去实践,了解各类创业者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甚至踩一踩一些自己趟不过去的坑。
到毕业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的“多次创业者”,无论是就业、考研考公、创业,你的综合能力和你的社会阅历都能帮助你拥有比其他人更强的竞争力。
令人羡慕的是,多次创业者,如果能真正避免自己和身边朋友此前踩过的坑,成功概率大很多,但对大学生而言,早点亲身体验这样过山车的感觉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在负担还不重的年纪,既年轻时做了自己,又为以后创业成功打了很好铺垫)。
创业的“金种子”已经种下
创业者很难培养出来,但可以被社会和专业导师引导激发出来。
很多人喜欢问别人创业契机是什么,你会发现很多连续创业者从读书时代开始,或是思想天马行空之人,或是行动上就很爱折腾,正式迈入创业道路之前,他们早就因为之前的一些人或事,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
活动现场,新锋智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学生余想请教欢喜烧麦创始人邹冉冉一个问题:“作为先就业再创业的代表,想问下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从公司走出自主创业,另外我作为一名大四应届生也要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如何在就业之后平衡好自己的创业和工作呢。”
欢喜烧麦创始人邹冉冉给大家分享了她的故事,早在海外留学和工作时,邹冉冉就有想法在餐饮行业创业,当时她想为华人群体服务,并已经对包点产品研究,但自知时候未到,遂还是积累自身能力。在跨国大公司工作多年,年薪突破百万后,她依然还是想做餐饮,为了进一步提升她对餐饮行业的理解,她首先是加入大型餐饮公司更深度学习,看看优秀的大公司如何运营的,沉淀一段时间后最终才选择烧麦这么一个细分品类正式创业。
邹冉冉的经历,是非常值得大学生/年轻人深度思考分析的案例。契机这样的东风,很喜欢眷顾有准备的人,这样的准备可能就是因为多年前你见过的一个人、经历过的一件事。
今年全国两会的湖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表态:“欢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到湖南来创业。”
3月12日,湖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首届“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欢迎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参赛,让湖南成为更多创业“金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沃土。
作为一名大学生/年轻人,也许你创业的契机已经出现。也许,你这颗金种子,才刚刚种下。
湖南如此大力度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的背后,能从大学开始就激发一批对科技创新、产业突破有冲劲的大学生,这固然能对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有巨大帮助。但哪怕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走向创业道路,他们在湖南接受的这种“新式创业教育”,一定让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金种子,让他们在未来某一天有更大概率碰到他创业的契机。
关键是,创业不一定是开公司,不一定是上市,创业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敢于突破的精神。大学生/年轻人把这种态度精神放在生活、工作中,湖南也必将变得更有活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给湖南高校的老师或许也赋予了新的使命:在硬核政策条件以外,引导激发大学生们以“创业者”的态度去生活、工作,对有想法进行创业实践的同学做好创业知识教育和引导。也许,未来某一个对社会、产业有巨大帮助的企业家,就是因为大学期间你的引导,对创业有了更大的想法。
大学生创业,“商业思维”比“结果”更重要
与技术相比,用户思维和商业思维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或许更重要。
对于天生就爱折腾的人来说,在读书期间趁早创业不是坏事,前面一次两次创业会否失败也根本不重要(控制自己欲望不要大额负债),这种读书期间的创业就是最好的商业实践,这种经历的价值是很难拿金钱去衡量的。不妄想一次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他比其他同学对商业、市场、技术、人性的理解,注定他不管后续继续创业还是做就业,都很容易在市场上有更强竞争力。
活动现场,邹冉冉从“谁说不好我干谁”到“宝宝记得给我好评”,其实就是每个创业者会经历的从自我到用户的心态转变,也是实践出来的商业思维。苏行这个从土木工程跨到智能体育的“斜杠青年”的分享,有句话说得特别实在:“政策风口不是等来的彩票,而是给早备好翅膀的人准备的升力。”不管是政策还是其他利好,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比如当下,长沙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力度也很足。有“七个一政策”,有5亿元的创业基金,对刚起步的学生团队来说足够“起飞”了。本次活动现场,农业银行针也对大学生融资需求提供现场解答,介绍各类创新创业普惠融资产品及量身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这些要素,恰恰会给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
另外,就像这一次的“星商说”,它本质上是星商服务体系的一份子,体现了长沙为青年创业者陪跑护航的努力。长沙这座城市的包容度高得让人惊讶,它允许年轻人试错,允许他们先尝试再完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这很符合创业精神,因为创业永远不是为了“一炮而红”,而是在尝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所以即便是创业失败也是一种财富,至少你知道哪条路走不通。对大学生来说,这种“提前社会化”的体验太宝贵了——你比同龄人更早知道市场是什么,用户是谁,团队怎么带,困难怎么解。这些东西,课本上学不来。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康镇麟在活动上提到,长沙人口5年增加近百万,多是年轻人,我想大家应该都不意外。这座城市对年轻人本就有有种说不出的吸引力,它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他还提到,长沙正围绕打造全国青年发展型标杆城市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之城,出台落实支持政策的责任清单,成立工作专班。从租金减免到创业担保贷款,从众创空间到导师帮扶,每一项政策都像是对年轻人坦白:舞台我给,表演你来就行了。
整体来说,长沙真是一座很包容开放的城市,星商说这个由各路支持年轻人创业的力量搭建的平台,我也没想到各路讲者今天会如此客观地和大家探讨创业的一些话题。创业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客观分享创业故事,直面实际难题加强交流,相信星商说走进更多高校后,一定会激发一些创业金种子在长沙这片创新创业沃土里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