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六成次新基金跑步入场,科技赛道仍是建仓“主战场”

随着近期行情的逐渐回暖,部分次新基金表现出了积极的布局态势,成立后不久净值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动。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年内成立的66只主动权益类新基金中,超六成产品净值波动超1%,侧面表明基金经理已通过实际持仓参与市场博弈。其中部分激进型产品更在成立半月内将股票仓位提升至九成以上。
从持仓方向看,科技主题赛道持续成为次新基金的核心配置方向。“业绩期后,市场对科技主题关注度显著提升。”招商基金投研有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全球贸易环境边际缓和,决策层扭转经济预期与稳定资本市场态度积极,股指预计以偏强震荡为主。短期科技板块仍有演绎空间,建议关注有望出现产业趋势,率先实现盈利兑现的优质科技方向,如AI、机器人、传媒游戏、港股互联网等。
次新基金“快进”建仓
行情进入二季度,A股市场演绎“V”型走势,4月7日下探低位后便逐渐抬头。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收盘,上证指数自4月8日以来已反弹9.93%。在此背景下,部分近期成立的次新基金也积极布局A股市场。
以4月1日成立的太平科技先锋A为例,这只规模仅0.28亿元的发起式基金展现出极强进攻性,成立次日净值就出现波动,4月7日市场普跌时单日跌幅达3.77%。随着行情回暖,该产品截至5月13日累计回报达3.73%。
同样“快节奏”建仓的还有3月26日成立的永赢信息产业智选A,成立两日(3月28日)时净值已经出现波动。其一季报数据显示,该产品尚处于建仓期中,但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比(下称“股票仓位”)已经达到48.14%,表明基金经理在产品成立后便迅速布局。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5月13日,年初至今共成立66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仅统计初始份额,下同)中,超过六成产品自成立以来的累计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有超过1%的变化,这意味着这些产品已经买入了不少筹码。
从业绩表现来看,近七成产品已经有所获利。其中,表现最好的是3月5日成立的东方红远见精选A,其累计回报达到8.69%。同为1月24日成立的西部利得消费精选A、西部利得均衡优选A表现次之,分别为8.45%、7.29%。
据记者了解,新基金的建仓期一般为基金合同生效日起六个月,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为1至3个月。通过数据比对,上述业绩居前的产品大多在成立后7个交易日内就出现净值波动,建仓节奏相对较快。
此外,从部分定期报告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目前,年内新成立的产品中有三分之一披露了一季度数据,其中德邦高端装备A成立于3月14日,行至月底的股票仓位已经达到92.85%,短短半月内就完成从建仓到九成仓的操作;3月25日成立的德邦新兴产业A,仅数日股票仓位同样超过76.65%。
不过,面对震荡的市场环境,也有部分基金经理选择“稳字当头”,其管理的新基金成立后的单位净值几乎没有太大的波动。例如农银创新驱动A,自1月23日成立以来的累计回报为0.02%。定期报告显示,其截至一季度末股票仓位为0,建仓期以现金类资产为主。
另一位有类似操作的基金经理解释称,其管理的新基金在3月中下旬维持较低的仓位,是为了观察建仓期内中美贸易博弈等宏观节点的影响,等待短期不确定性释放后进行相应的平稳投资操作。
科技赛道仍是配置重点
今年以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方向是投资的热门赛道之一。尤其在2月,计算机、机械设备分别以16.31%、10.71%的月涨幅领涨全市场,随后两月受获利回吐等压力连续调整。5月以来,这一方向再度回暖,吸引主动权益基金持续加码,
通过观察以及定期报告也可以看到,目前基金经理们仍聚焦在科技相关赛道,仓位较高的产品也大多重仓这一方向。例如永赢信息产业智选A的前十大重仓股中,9只为计算机板块个股。其基金经理王文龙明确表示,该产品聚焦于AI应用相关投资机会。
德邦高端装备A则更为看重人形机器人细分赛道,并重点布局机器人中的“卡脖子”方向,尤其是灵巧手、大小脑、新型传感器等。其重仓股包括绿的谐波(688017.SH)、兆威机电(003021.SZ)、雷赛智能(002979.SZ)等人形机器人个股。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集大成者,被视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德邦高端装备A基金经理陆阳认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刚刚开始进入加速阶段,未来这个赛道的变化依然会是日新月异且充满投资机会的。
华南一位权益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当前处于财报季后和增量政策空窗期,AI应用、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新质生产力方向近期已有所反弹,随着财报落地,AI大模型产业进展或带动其再度有所表现,日历效应下利于节后资金回流和科技成长风格的估值修复。
“当前AI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正从技术突破,转向应用落地与商业化闭环,而近期行业出现的结构性变化,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观察窗口。”嘉实全球产业升级基金经理陈俊杰表示,AI产业已进入“渗透率提升”与“成本优化”并行的新阶段。
针对AI应用的落地前景,陈俊杰强调“商业化闭环”是当前投资筛选的关键标准。在他看来,在搜索、广告、营销等众多场景中,AI改造带来的效率提升已形成可验证的商业模式。
例如,部分云服务厂商通过AI功能推动收入增长,而智能客服、代码生成等工具类应用正在打开企业付费市场。“Agent(智能体)技术的演进,可能成为下一个斜率提升的领域,其与终端硬件的结合,或将催生新的交互形态。”陈俊杰称,AI产业逐渐从主题投资转向业绩验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