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广西党委“一把手”的中肯话,为何引关注 | 黄河时评

访客 2025-03-12 10:59:53 76714
广西党委“一把手”的中肯话,为何引关注 | 黄河时评摘要: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每年全国两会,各地代表团的小组会议都备受关注。这是因为在媒体的见证下,各地领导干部的即兴金句往往...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广西党委“一把手”的中肯话,为何引关注 | 黄河时评

每年全国两会,各地代表团的小组会议都备受关注。

这是因为在媒体的见证下,各地领导干部的即兴金句往往是个人以及其代表的决策层的价值观体现,比如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山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时的一句各位代表发言时不要穿靴戴帽,时间控制在六分钟的提醒就颇受舆论好评。

当领导干部的金句涉及一些产业现象和社会现象时,如果能用直白生动的语言直抒胸臆,对公众来说,也不失为一次观察抽象决策麻雀解剖的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的发言就是这样。

3月9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在驻地召开小组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据新京报政事儿报道,在发言中,陈刚就人工智能安全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建议。新黄河注意到,这则报道仅标题就有足足六十个字,而且它似乎没有经历过记者编辑的提炼,是陈刚个人发言的实况记录,就是这样一篇原生态的报道,发出后不久就获得了十万+ ,这样奇妙的景观从何而来,我们不妨从新闻主人公的发言中一一辨析。

我无从下手,因为这是‘老虎吃天’

我昨天在房间里看到很多简报谈及人工智能,这几天也听到有的代表谈到人工智能立法问题。有观点认为,现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侵犯,利用人工智能诈骗犯罪可能进入猖獗阶段。说到此处时,陈刚话锋一转——这些说法是对的,但我想谈谈我的一个观点。

报道的开篇,就是从陈刚的己见开始的。陈刚提到了他国的镜鉴:欧洲的过度保护限制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美国采取的放任自流的态度都不可取。当话题进一步延伸到我国人工智能是否到了立法阶段时,陈刚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和有的同志讨论,假如现在给全国人大建议开展人工智能立法,坦白说,我无从下手,因为这是‘老虎吃天’。我认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就先解决什么问题,等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立法条件的时候再研究。否则,立了法但执行不了,反而起到反作用。

当然是否立法作为更专业、更系统的议题,陈刚的建议也只是一家之言,但这种权衡利弊的思维逻辑却是珍贵的。这是因为,作为一地决策者,在转型时期遇到的种种技术与现实、理论与实际产生的矛盾时,能不能平衡好天秤两端的砝码,不过度扬抑其中一方,发乎现实也要超越现实,这点至关重要。

的确,在当下人们为人工智能带来的乱象而苦恼之际,很多人都对人工智能喊打喊杀,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其实是一种退缩的保守主义。其实,从傻子瓜子年广久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初兴到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乱象与阵痛,我国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有两面性,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等到一定阶段再调整的解题思路,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转型中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这类问题,我看不是一家学校,或一个社会工作部门,就能解决好的

在谈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陈刚说出了上面这句话。在涉及未成年人话题上,学校和主管部门往往是动辄得咎的存在。因此,近年来为学校、老师鸣不平的声音也开始涌现,怎么什么都要怪老师。其实,如果一味将板子打给老师和学校,许多问题不仅无法得到制度性解决,反而有可能滋生教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陈刚的发言其实正是呼应了一种更真实、更理性的情绪:不一味推责也不盲目归因,面对一个系统性的复杂议题,不能只快意恩仇地处理一个人或几个人。这不仅是民意期待,也是决策者应该具备的常识。

毕竟,只有以中肯、理性的普通人视角去感知社会潮汐的变化,才能在决策身份里实现更精准地履职。

而当公众对这样的发言点赞时,也是对决策者是否扎根民间的一种确认。

比起语言的华丽,大家更在意的是直面复杂事件的诚意。

编辑:俞丹 校对:汤琪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