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凤凰之星上市公司评选”候选名单出炉 评委名单揭晓

为彰显中国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内地与香港股市健康发展,由凤凰卫视、凤凰网发起的“2025凤凰之星上市公司评选”活动已于8月2日正式开启企业报名通道与案例征集工作,并于8月31日完成全部案例征集工作,最终结果将于9月23日对外发布。
本次评选共设置九大奖项,全面覆盖企业在创新、回报、责任、成长、品牌、全球化等关键领域的表现。具体包括最佳创新上市公司、最佳股东回报上市公司、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最佳雇主奖、最具成长潜力上市公司、最具品牌影响力上市公司、最佳全球商业贡献上市公司、最佳出海全球化年度案例、最佳IPO公司。
“2025凤凰之星上市公司评选”采用五大核心评价维度,包括市值管理、声誉管理、人本管理、创新管理、全球化,响应时代对企业在全球化、ESG、人力资本价值方面的竞争力要求。评价维度既涵盖传统财务与市场指标,又新增对“人本管理”与“声誉管理”的考量,通过构建“全维度、深穿透”的评价体系,实现对企业价值的精细化拆解与科学评估。
九大奖项候选名单出炉
经由企业自主申报,并经评选组委会依托大数据、围绕五大核心评价维度进行初评,本届评选活动的九大奖项候选名单已正式出炉。即日起,广大网友可通过凤凰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及各合作媒体平台,为支持的企业投票,助力优质企业脱颖而出。
评委名单揭晓
为保证评选结果公正、客观、精准,“2025凤凰之星上市公司评选”在依托大数据模型和五大评选维度的基础上,广邀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实践先锋人物,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为候选企业评分。
近日,评委团名单正式揭晓。各位评委将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卓越的专业见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评选工作提供前沿视角与深度洞察,保障最终结果的专业性与公信力。
评审委员会委员名单:
伯纳德贾沃斯基(Bernard Jaworski),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彼得德鲁克管理和人文科学讲席教授
陈忆登,Brand Finance中国区总裁
大卫桑切斯(David Sanchez),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高级顾问、研究员,Capsys Group创始合伙人
董斌,中外企业家联合会首席代表
何志毅,清华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黄日涵,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数字经济智库执行院长
刘杉,凤凰网财经研究院院长
屠新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
万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研究员
薛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全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钟永喜,香港贸发局中国内地总代表
8月28日,凤凰之星评选组委会围绕大数据模型及五大评选维度筛选出的候选企业,同步结合已主动申报的企业,召开首轮评审会。8月31日报名结束后,启动复核程序,新报名企业指标优秀者增补进入标杆候选池,进入公众投票环节,最终结果将于9月23日对外发布。
首轮评审会后,陈忆登、万喆、薛军三位专家评委接受了凤凰卫视的专访。
谈评选升级:带动商业生态向上迭代
三位评委首先对此次评选的升级给予了肯定。陈忆登表示,此次评选完成了从上市公司“硬实力导向”向“硬软协同”的综合评判升级,不仅成为观察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更折射出中国经济从规模增长向价值提升的深层变革。
“去年评选更关注上市公司的规模与业绩等硬实力指标,今年则显著增加了创新、品牌、出海、企业社会责任等软实力维度。”连续两年担任评委的陈忆登直言,这一调整直指企业发展逻辑的核心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在他看来,软实力维度的加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显性化平台”,让具备技术溢价、品牌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容易被市场看见,进而带动整个商业生态的向上迭代。
首次担任评委的万喆则强调了评选的“全景性”与“全球视野”。“不同于部分评选仅以营收、利润论高下,‘凤凰之星’覆盖了企业运营、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出海表现等多维度指标,还纳入‘最佳雇主’等人文关怀类评价。”作为“一带一路”研究专家,万喆指出,这种综合性评价体系不仅契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求,更对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构建长期战略具有“引领性作用”——既关注短期经营效益,也重视公司治理、品牌美誉度等长期价值内核。
谈中国企业出海:质效提升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与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凤凰之星”评选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出海。三位评委也就中国企业出海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质效提升”成为共识。
薛军表示,“凤凰之星”评选聚焦中国企业出海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出口面临瓶颈的当下,出海投资不仅反映企业个体的盈利能力,更体现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与全球竞争力。”他援引测算数据指出,近二十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持续扩大,未来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多半个中国”的产业生态,这将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提供重要支撑。不过,他也警示,地缘政治风险、合规审核趋严、海外市场竞争加剧仍是企业出海的三大挑战,“供应链韧性建设与本土化运营能力将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
陈忆登坦言,长期以来中国出海企业面临“性价比标签固化”的困境,价格战不仅削弱利润空间,更制约品牌价值提升。“破局的关键在于从‘价格竞争’转向‘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 他以比亚迪、海尔智家、传音股份为例,前者凭借新能源技术优势构建全球产业链,海尔智家通过本土化服务体系扎根海外市场,传音则以适配新兴市场的智能终端产品打响中国品牌,“这些企业的实践证明,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是构建持久国际品牌价值的核心路径”。
万喆则从“出海三阶段”视角解读了中国企业的进阶逻辑:从早期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量的扩张”,到如今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在地化运营的“质的跨越”,再到当前硬实力(技术、产品)与软实力(标准输出、就业创造)的协同发力。“比如,在‘一带一路’共建项目中,既有地标性基础设施,也有‘鲁班工坊’这样的小而美工程,后者通过技术培训、产业链共建,让中国企业的‘出海’变成与当地经济的‘共生’。”她还特别提到泡泡玛特旗下“拉布布”等文创产品的全球走红,以及地平线在芯片算力领域的创新探索,认为这类企业正在打破“中国企业只做‘硬制造’”的刻板印象,开辟品牌出海的新赛道。
谈评选意义:助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跨越
从评选维度的“软硬协同”,到企业出海的“质效双升”,三位评委一致认为,“凤凰之星”评选的价值不仅在于选出“标杆企业”,更在于为中国上市公司群体提供了一套“高质量发展的参照系”。
薛军更是对“凤凰之星”评选寄予厚望。他表示,未来评选若能进一步整合产学研、政企、企业间资源,构建更开放的交流平台,将更好地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走进去、立得住、长得大”。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中国企业正从“规模玩家”向“价值创造者”转型。此次 “凤凰之星”评选所传递的信号清晰可见——唯有以创新为内核、以品牌为抓手、以全球化为视野,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品牌”的跨越。
本次评选活动由凤凰卫视、凤凰网发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给予指导支持,美国德鲁克管理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并得到标普S&P、融聚汇、Brand Finance、知一数谱、科特勒咨询、香港上市公司商会等机构支持。评选结果将于9月23日举办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同步揭晓,现场举行颁奖典礼。入选企业和机构将有机会作为成功商业案例,通过凤凰卫视、凤凰网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及相关合作渠道向全球推介。
咨询邮箱:fhzx@ifeng.com咨询电话:010-65207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