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能“薅羊毛”的县,一年狂赚130亿

提到河南,你最先想到什么?
是千年古都、少林功夫,还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如果告诉你,你用的香奈儿、雅诗兰黛这些国际大牌的化妆刷,其实来自河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鹿邑,你敢相信吗?
这个看似和“时尚”毫不沾边的农业县,不仅拿下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化妆刷市场,产品还远销欧美、日韩、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江村经济》里预言:中国未来的工业化不一定全部出现在城市里,偏远的乡村小镇也可能是工业化的发起地。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也提出过“隐形冠军”的概念——指那些在细分领域里做到极致,却鲜为人知的中小企业。
如今的中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品类“冠军小镇”。
而化妆刷界的“隐形冠军”,就是河南小县——鹿邑。
老子故里,不只会讲“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
常说“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
河南不少地方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比如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故乡——鹿邑。
鹿邑在古代名字不少:“苦”“真源”“谷阳”“仙源”“卫真”……它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涡河中游,又是豫皖两省交界。
因古时“麋鹿甚多,常闻鹿鸣”,才得名“鹿邑”,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571年,老子就出生在这里。
历史上有三位皇帝亲自给鹿邑改过名:唐高宗改为“真源”,寓意这里是真理(道家思想)的源头;武则天又改为“仙源”,认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此地便是仙之源;宋真宗来访后,又改叫“卫真”,意为捍卫老子及其思想的至尊地位。
不过,“鹿邑”这个名字,最终还是流传了下来。
拥有“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等多张文化名片的鹿邑,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许多人专程前来朝圣,读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想象老子骑着青牛在涡河边低吟“上善若水”的画面。
因为老子姓李,鹿邑也成了李姓的发源地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世界各地的李姓族人都会回到这里寻根祭祖。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胡适也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
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却包罗万象,写透了治国、处事、修身之道,深深融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一奢化妆刷,Made in鹿邑
“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虽然文化底蕴深厚,坐拥老子这个大IP,但光靠老祖宗的遗产,显然养不活鹿邑这一百多万人。
这里不靠海、不沿边,发展一度艰难,就像它古名“苦”字暗示的那样——挺苦的。
怎么破?来看几个关键节点:
2017年,鹿邑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第二批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2020年5月,它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的县级区域。
2022年6月,它再次被点名表扬,又是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双创”示范基地。
一个1238平方公里、138万人的县城,能两次拿到国家级的认可,说明它真的找到了突破口。
而这个突破口,就藏在“尾毛”里——“中国化妆刷之乡”的名片,越擦越亮。
据鹿邑县政府官网显示,美妆彩妆是这里的主导产业之一。尤其是“尾毛化妆刷”,已经形成全国影响力的生产基地。
鹿邑的化妆刷产业占全国50%,有150多家相关企业、1000多个经营主体,年产值接近13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3万人,年产中高档刷具1.5亿套,出口额近3亿美元。
香奈儿、雅诗兰黛、欧莱雅、宝洁等国际品牌的刷子,都是在鹿邑生产、贴标,再发往全球。
以正一产业、中俊实业、富鸿达、大新化妆等企业为龙头,鹿邑打造了百亿级的美妆产业集群,尾毛出口占全国80%以上。
2022年3月,鹿邑更是从“中国化妆刷之乡”升级为“中国化妆刷之城”。
在化妆刷产业园里,产业链非常完整:尾毛、口管、铝皮、木柄、拉丝、箱包……一应俱全。
河南省化妆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设在这里。
孵化园被评为“河南省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是“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今年第一季度,鹿邑县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全市第一,同比增长6.1%,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鹿邑,这个看似普通的农业县,怎么就突然成了“化妆刷之城”,它究竟做对了什么?
外资东风吹,羊毛变身记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世界尾毛看中国,中国尾毛看鹿邑。”鹿邑和中国化妆刷的故事,还得从外企说起。
上世纪90年代,天津成为北方外贸重镇,日韩企业纷纷建厂。为了降低成本,一些韩企又跑到离天津不远的河北沧州建厂。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远在河南的鹿邑,也从中分到了一杯羹,拿到了大量订单。
这其实跟鹿邑一直以来的尾毛加工传统有关。
鹿邑动物资源丰富,几乎家家养羊,牛羊养殖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七十年代末,一位叫谢国银的村办教师去天津走亲戚,偶然发现:老家被当成废品的羊毛,居然能高价卖给尾毛厂。
他如获至宝,回村就开始做尾毛生意:收羊毛,卖给外地的尾毛厂。
没多久,他开了鹿邑第一家尾毛加工厂,还请来天津师傅做技术指导。
收来的尾毛经过清洗、蒸活、梳理等粗加工,做成直径10多厘米的“把毛”。
一开始主要做笔刷,后来扩展到化妆刷,慢慢发展出几十个品种,还通过外贸公司卖到日韩。
起初,大家拉板车就近收羊毛;后来买了自行车,跑遍全县屠宰厂、皮革厂。
十里八村的乡亲也纷纷加入,学技术、打工赚钱。
八十年代,一批懂尾毛加工的农民开始自己创业,在院子里开起加工作坊。手工尾毛加工在张店乡遍地开花。
到九十年代,鹿邑在全国尾毛原料市场已经小有名气。中韩建交后,它顺利成为日韩企业的代工选择。
也就在这时,鹿邑人偶然接触到了化妆刷这个新行业。
其实当时中国还没有化妆刷产业,改革开放后,日韩化妆刷企业开始在深圳、天津设厂。
很多鹿邑人去深圳打工,集中在观澜镇——在那儿的化妆刷行业里,几乎人人都讲鹿邑话。
在给外企代工的过程中,鹿邑人逐渐掌握了制刷技术,从原料供应商转型成了成品生产者。
外地鹿邑人生意越做越大,对尾毛原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又反过来带动老家尾毛厂扩大规模、更新设备。
加工点从张店乡扩散到生铁冢、赵村、试量、邱集、观堂等多个乡镇。
这时,鹿邑已是“中国尾毛之乡”。
靠尾毛加工,张店人最早富起来。别人还住土房,他们先盖平房;别人盖平房,他们已建起小洋楼。
以前普通的宋坑村,如今靠尾毛,全村年产值超过2亿元。
“引凤还巢”:老乡回来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很多依赖外贸订单的鹿邑尾毛企业倒闭,行业一时停滞。
像九十年代下海潮一样,很多人又涌向深圳观澜。这批人在观澜形成“鹿邑帮”,继续做化妆刷。
而留在本地的企业,则被迫转型——从尾毛加工转向化妆刷制造。
转机发生在2015年,鹿县政府推出“引凤还巢”政策,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很多在深圳打拼的鹿邑人,把技术带回了家乡。
其实早在“十三五”前,鹿邑县政府去长三角、珠三角调研,发现鹿邑人在外地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上游生产链,而家乡又有40年的下游加工基础。
他们遂立刻启动“凤还巢”政策,呼吁老乡回家创业。
也正好那时,深圳开始产业升级,不少鹿邑人决定回乡发展。
可以说,中国的“化妆刷之乡”就在这一年真正诞生。
如今这里已有50多个自有品牌、近百个专利——现在的化妆刷,很少能和鹿邑无关。
鹿邑化妆刷产业也进入了新阶段: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
因为之前价格战太激烈,利润越来越薄,企业没能力提升品质;同时沿海城市产业调整,鹿邑人也开始考虑把企业迁回家乡。
鹿邑政府看到问题,开始建产业集聚区,投钱、投地、建质检中心,制定省级标准,让产业有标可循,也帮企业省下实验室和检测成本。
并继续推进“凤还巢”,吸引8000多名鹿邑籍企业家和个体户回乡创业。
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国际资源。
从2017年成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以来,鹿邑探索出一条“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路子,实现从“筑巢引凤”到“群凤还巢”再到“凤舞九天”的转变。
政策支持、财税优惠、营商环境改革、金融服务优化……鹿邑一步步把返乡创业做成标杆。
从代工到品牌,一把刷子的逆袭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凤还巢”工程不仅带回了人,也带回了技术、订单和品牌。
做代工毕竟利润薄,一支刷子贴个标,价格就能翻几倍甚至十几倍。
鹿邑人意识到,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做自己的品牌。
如今鹿邑已创建“初茵”“蔻莲娜”“惠姿蔓”“蓝魅儿”等63个自主品牌,推出14大类100多种新产品,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中东等地,质量和标准都不输一线大牌。
除了从深圳回来的大老板带来技术,本地一批靠尾毛加工起家的企业也在转型做成品。
尾毛集团在村里设加工点,农民不出村就能干活挣钱,乡村加工点成了“扶贫车间”。
以前企业在深圳,原料和农民之间还隔着中间商。现在环节精简,企业能把更多利润直接反馈给农民。
现在的鹿邑,不光做化妆刷,还生产美妆蛋、假睫毛,甚至涉足眼影等化妆品。
鹿邑不再满足于“化妆刷之城”,而是朝着“化妆工具之城”迈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为做强产业,鹿邑引导集群发展、培育龙头企业、补链强链。
如今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刷生产基地,生产全球85%的人造毛,化妆刷占全国50%,出口占全国90%以上。
比如正一产业,合作方包括兰蔻、香奈儿等国际大牌,年销售额近亿元。
从代工到自建工厂,从贴牌到做品牌,企业越来越掌握话语权。
早期依托代工厂的“受受狼”“艾诺琪”等品牌,如今都已自建工厂,独立生产。
秦应成是第一批回乡的代表之一。2017他在鹿邑建厂,逐渐站稳脚跟后,进军中高端市场。
做品牌、搞创新,才是可持续的路。
“目前全县美妆刷企业共有63个自主品牌,推出14大类1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海外,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鹿邑县化妆刷产业提质升级领导小组副组长于海志说。
小刷子背后,是大梦想
“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第五十六章
从一把化妆刷,到赫赫有名的锅圈食品工业园,鹿邑这个传统农业地区,不再甘心只做“粮仓”。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个小小的化妆刷能走向全球,产业集群能持续发展,既靠企业不断创新,也靠地方政府持续努力。
鹿邑政府提出,对创业者要“看得到、听得懂、谈得拢、帮得上、理得清、撇得清”。
2020年,鹿邑发布《化妆刷》省级地方标准,结束产业无标可依的历史;还设立化妆刷产业提质升级办公室,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迈进。
当美妆博主、网红直播在淘宝、京东、微信不断推荐产品时,屏幕前不断有人被“种草”。
她们买的化妆刷,颜色、设计、档次、价格或许各不相同——但很可能,都来自鹿邑。
鹿邑的发展,其“抓住机会、不断学习、抱团成长”的特质非常明显。这是那个时代创业者的精神,也是很多中国制造业能够突围的原因。
鹿邑因《道德经》闻名,每年吸引超千万中外游客。很多人离开时,都会带上一把化妆刷。
一把化妆刷,不仅刷出了鹿邑的产业之路,也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
有返乡创业的“刷二代”,有从零开始的“二胎妈妈”,也有把深圳工厂搬回来的大老板。
他们带回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视野和信心。
鹿邑县政府也总结出了一套“双创”经验: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
目前,鹿邑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近10万,创办各类实体3.5万个,带动就业超过19万人。
除了化妆刷,鹿邑还发展起了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出“一瓶酒、一把刷、一件衣、一双鞋、一袋料、一剂药”的“六个一”特色产业集群。
回望鹿邑的故事,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凭借一把刷子“刷”出新天地的故事。
它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红利,靠的是老百姓敢闯敢干、政府有情有义、产业深耕细作。
鹿邑人不一定最洋气,但他们肯吃苦、懂坚持、能团结。
如今的鹿邑,不仅是“老子故里”,更是“中国化妆刷之城”。
它用一把小小的刷子,正不断刷新鹿邑在全国乃至全球“美丽土特产”的影响力。
这里或许算不上现代繁华,但发生在这里的创业故事、人们不甘平凡、千方百计改变命运的力量,就是最美的风景。
也许下一次当你拿起化妆刷时,你会想起这个河南小城——它正在用自己低调又执着的方式,影响着全世界爱美的人。
鹿邑,正在用一把小小的化妆刷,刷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