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恒丰银行深陷困境,中小银行转型何去何从?

访客 2025-08-27 15:24:30 44939
恒丰银行深陷困境,中小银行转型何去何从?摘要: 在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恒丰银行曾凭借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身份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金融机构...

在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恒丰银行曾凭借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身份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金融机构,却在近年来深陷多重困境。

恒丰银行深陷困境,中小银行转型何去何从?

作为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恒丰银行的资产规模曾一度突破万亿,但近年来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财报显示,其总资产为1.32万亿元,在股份行中排名靠后。

更为关键的是,在银行业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恒丰银行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合规管理等核心领域的短板愈发凸显。

监管罚单频发、净利润增长乏力、不良贷款“暗雷”未除等问题,不仅制约着银行的当下发展,更埋下了长期风险隐患。深入剖析恒丰银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不难窥见同类中小银行的转型困境,其给行业带来的启示,也足以警示其他银行。

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陷双重困境

盈利能力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核心基石,而恒丰银行在这一维度的表现持续疲软。公开数据显示,该行2024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0.37%,与2023年持平;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83%,同比增加0.10个百分点。

2024年虽然恒丰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57.75亿元,同比增加1.98%;净利润53.57亿元,同比增加4.3%,但细究利润构成可见隐忧:税前利润74.42亿元较2023年同比减少11.11%,营业利润71.53亿元较上年的82.99亿元下降13.81%。净利润的增长主要依赖所得税从2023年的22.68亿元降至20.85亿元,这种“减税依赖型增长”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

从收入结构看,恒丰银行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2024年利息净收入占恒丰银行营业收入的80.55%,达207.62亿元,占比在同业中属于相对较高水平。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占8.2%,同比下滑2.5%,非息收入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

资产质量方面,其表面数据的改善,也难掩潜在风险。截至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28.73亿元,较年初减少10.6亿元,不良贷款率1.49%,较年初下降23个基点,但这一“改善”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

2023年关注类贷款占比从1.95%大幅攀升至2.58%,潜在风险资产规模达420亿元,相当于表内不良贷款的1.8倍,这些“准不良”资产随时可能转化为真实不良。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新增不良集中在零售端,个人贷款不良余额31.04亿元,较年初激增83.78%,不良率从1.4%升至2.4%,信用卡、消费贷等业务风险集中暴露。

资本充足率指标同样承压。2024年末,恒丰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87%,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2%,总资本充足率为12.36%,虽满足监管要求,但较2023年分别下降0.35、0.32和0.54个百分点。资本补充能力不足制约了其业务扩张和风险抵御能力,在银行业加速资本补充的背景下,恒丰银行的资本实力短板愈发明显。

合规性问题频发,监管罚单不断暴露内控漏洞

合规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而恒丰银行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却屡屡失守。2024年,该行及分支机构因各类违规行为被各级金融监管机构累计处罚2002.68万元,较2023年的712万元增长近181%,处罚力度和频次均创近年新高。

仅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就对恒丰银行开出1060.68万元的罚单,涉及违反账户管理规定、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征信信息报送错误等八项违法行为,4名时任工作人员同步被追责,凸显出其合规管理的系统性漏洞。

从违规领域来看,信贷业务成为“重灾区”。2024年,恒丰银行因“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房”“固定资产贷款发放不符合条件,项目资本金未足额到位即放款”“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不严”等问题多次被罚。

其中,上海分行因“固定资产贷款发放不审慎、贷款资金管理失控导致流入资本市场”等多项违规,被上海监管局罚款370万元,8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问责,反映出信贷审批流程形同虚设、贷后管理严重缺位的问题。

在零售业务领域,合规风险同样突出。2024年,恒丰银行因“互联网贷款信息披露不规范”“信用卡催收行为不当”“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问题被处罚,罚款金额合计达480万元。

随着零售业务规模扩大,其在客户适当性管理、资金流向监控等环节的短板充分暴露,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积累了操作风险。

内控机制失效是合规问题频发的根源。恒丰银行在2024年财报中承认,“部分分支机构存在‘重业绩、轻合规’的倾向,内控执行不到位,制度流程未有效落地”。

从历史问题看,前董事长蔡国华时期形成的“一言堂”管理模式,对内控文化造成了长期破坏,尽管经过改革,但“合规为业绩让路”的惯性仍未彻底扭转。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2024年内审发现问题整改完成率仅为78%,低于行业平均的90%以上,风险隐患未能及时消除。

反洗钱与支付结算领域的合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2025年1月的央行罚单显示,恒丰银行存在“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反洗钱违规行为,反映出其在客户尽职调查、交易监测等环节的严重缺陷。

在支付结算方面,因“违规为企业开立一般存款账户”“票据贴现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严”等问题被罚,暴露出账户管理和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不足。

可持续发展能力堪忧,业务结构与ESG短板渐显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银行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而恒丰银行在业务结构优化和ESG(环境、社会、治理)实践方面均存在明显短板。业务结构失衡问题长期存在,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发展严重不均。

2024年,零售业务收入占比远低于招商银行(43.020, -0.50, -1.15%)、平安银行(12.080, -0.28, -2.27%)等头部股份行水平,过度依赖对公业务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与此同时,从产品类型来看,2024年恒丰银行新增不良贷款多集中在零售端。截至年末,该行的个人贷款不良余额为31.0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83.78%,不良贷款率也从年初的1.4%大幅上升至2.4%。

对公业务内部结构同样不合理,高风险领域占比过高。2024年财报显示,恒丰银行对公贷款中,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贷款占比达23.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18.7%,两者合计超过42%。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管控加强的背景下,这类贷款的潜在风险持续积聚,2024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成为资产质量的重要隐患。

金融科技转型滞后制约了业务升级。2024年,恒丰银行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2.8%,远低于股份行平均4.5%的水平,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低于行业平均8%的标准。

在数字化浪潮下,其线上业务占比仅为35%,手机银行月活跃用户数在股份行中排名倒数第三,金融科技能力的不足导致服务效率低下、客户体验不佳,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求。

ESG表现的落后进一步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万得(Wind)ESG评级显示,恒丰银行评级为BB级,在12家股份行中与渤海银行并列垫底。

据了解,恒丰银行环境(E)维度得分仅2.86分(满分10分),绿色信贷余额占比不足8%,低于股份行平均15%的水平,绿色债券、碳中和基金等创新产品几乎空白,在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严重缺失。

社会责任(S)维度得分5.83分,虽超过及格线,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惠金融等领域表现不佳。2024年,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仅为6.2%,低于股份行平均12.5%的水平,且客户投诉处理满意度仅为82%,低于行业平均的90%。在员工权益保护方面,员工流失率达18%,核心岗位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公司治理(G)维度得分3.12分,在股份行中垫底。尽管经历了股权改革,但“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运作仍存在形式化问题,2024年董事会决议执行率仅为75%,独立董事履职时间不足规定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2024年发生3笔关联交易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反映出治理机制仍需完善。

结语

恒丰银行的危机与挑战,是多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从经营层面的盈利乏力与资产质量隐患,到合规层面的罚单频发与内控失效,再到发展层面的结构失衡与ESG落后,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制约其发展的枷锁。

作为曾经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恒丰银行的困境既带有自身治理失效的特殊性,也折射出部分中小银行在转型过程中的共性难题。

银行业的竞争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实力、合规能力、创新水平成为核心竞争力。恒丰银行若不能抓住改革窗口期,及时解决深层次问题,不仅可能错失行业转型机遇,更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边缘化。

或许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推进改革,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完善自我,恒丰银行才能真正走出危机,重拾发展动能,在我国银行业的版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不仅关乎一家银行的命运,更关乎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