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访客 2025-08-20 15:27:18 9219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摘要: 新黄河记者:李庆斌 济南市长清区大沙河的晨光,总爱先落在那方一门三英烈纪念碑上。碑身经几十年风雨摩挲,仍如烈士们当年的...

新黄河记者:李庆斌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济南市长清区大沙河的晨光,总爱先落在那方一门三英烈纪念碑上。碑身经几十年风雨摩挲,仍如烈士们当年的风骨般挺直,革命战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晨雾中晕开暖黄的光,像极了八十年前跳动的抗日烽火。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今年73岁的井兴远,每次走近碑前的青石板时,总会刻意放轻脚步。打1985年他第一次来扫墓,到如今,已经陪伴了纪念碑整整40年。轻轻拂过,指间与石碑间的摩挲,总是让他联想起抗日战争时期,那段充斥着血与火的历史。

一门三英烈纪念碑位于长清区崮云湖街道西辛村附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击侵略的张贻荣、张贻昌、张贻祯一家三兄弟。三兄弟分别于1943年4月、6月、10月相继牺牲,其事迹在长清广为流传,成为了当地人民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纪念碑下,忆往昔峥嵘岁月

为什么无数座坟茔中,只有英雄的墓碑前集结着悼念的队伍。

因为躺在这片地下的人,是为英特纳雄耐尔(代指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献身。

为什么我们与这些长眠者没有血缘,心情却如此沉重。

因为他们用身躯,把中华民族拖出苦难的深渊。

……

73岁的井兴远,是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的一名退休职工,闲暇时赋诗一首,是他的爱好,而在他创作的众多诗篇中,这首专为一门三英烈所写的现代诗,是他最为满意的作品,充斥着他对英雄的敬仰与追随。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一门三英烈是出身于长清北大沙河畔西辛村张绪颢家的张贻荣、张贻昌、张贻祯三兄弟。在抗日战争时期,三兄弟为保卫家园,相继投身战斗,抗击日寇侵略。1943年4月至10月,短短半年间,三兄弟相继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门三英烈、浩气贯长虹的壮丽史诗。

井兴远这位老党员,是一门三英烈的同村人,他们的事迹影响着他的一生。我从小就听三英烈的故事长大,他们的事迹我早已烂熟于心,也正是对他们过于‘熟悉’,我的人生也充满着他们的影响,于我而言,他们是我的老乡,是朋友,更是我的‘启明星’。井兴远这样形容。

自1985年,长清区政府为纪念三英烈立碑以来,井兴远每年都会来祭奠,就这样,坚持了整整四十年,这四十年间,他也收集到不少关于三英烈的事迹。我想让当代年轻人铭记那段烽火岁月,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让英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三杰接力,投身抗日救亡路

据井兴远介绍,最先加入抗日运动的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张贻荣(字仁卿)。张贻荣从小聪明好学,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后,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张贻荣义愤填膺,积极参加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还曾到南京国民政府参加抗日请愿活动。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从学校毕业后,他来到长清东关小学任教员,当时的校长是张耀南,也是一位坚定的抗日志士。七七事变后,张贻荣跟随张耀南来到长清大峰山,投身于抗日斗争。

张贻荣同志在长清党组织建立后,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后来还担任了长清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的副主任兼宣传部长。他经常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抗日宣传,动员群众起来抗日。井兴远说,他的演讲非常有感染力,当时有很多年轻人听了他的话后,都纷纷投身到抗日队伍中。

1943年10月的一天,张贻荣在一次冀鲁豫边区的参议会上,被敌人包围,在突围过程中,他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战友,他毅然决定让战友们先行转移,自己则留下来掩护。最终,张贻荣落入敌人魔掌,面对敌人的引诱和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活埋,壮烈牺牲,年仅36岁。临死前,张贻荣在土坑中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井兴远道。

张贻荣的三弟张贻昌(字文卿),也是一位热血青年。他高小毕业后进入到济南印刷厂工作。1938年,日军血洗邻村前大彦,108位村民被残忍杀害,得知后的张贻昌满腔怒火,毅然离开济南印刷厂,投奔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

在根据地,张贻昌先是在长清时报社担任文艺员,后来他主动要求到前线去,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经过组织批准,张贻昌进入长清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清区第三区(后改为耀南区)任副区长。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1943年3月,张贻昌在大刘庄进行交接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敌人包围。他先是让其他同志隐蔽起来,自己则跳进一个地窖里进行掩护。敌人发现后,对他进行了搜捕,并以饶他不死为诱饵,劝他投降,但张贻昌坚决不从。敌人恼羞成怒,将柴草点燃后塞进地窖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持枪战斗。怀着绝不被俘的信念,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时年刚满30岁。

三兄弟中的大哥张贻祯,原本一直以在家务农、照顾父亲为己任,因两个弟弟参与抗日,让他认识到没有国就没有家,要舍小家顾大家。1940年,他告别了父母和妻子,毅然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张贻祯一开始在泰西专署担任通讯员,后来到军分区情报科工作,成为一名情报员,搜集敌人的活动情况。凭借自己深入人心的农民形象,他经常只身深入到敌人集中的地方去,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当得知三弟张贻昌牺牲的消息后,他悲痛万分,但是更加勤奋地工作。然而,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环境,让张贻祯积劳成疾,1943年6月,他在古城医院病逝,离开了他热爱的战友和未竟的事业。

送子救国,两入牢狱而无悔

三兄弟投身抗日,他们的家庭也因此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的父亲张绪颢(字继武)老人,在1938年和1940年间2次被敌人抓到崮山据点和坦山据点进行拷打和逼问,试图让他劝降儿子们,但老人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半点信息。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张绪颢老人是一位非常忠厚善良的中医,他平时经常免费为乡亲们治病,在村里的威望很高。井兴远说,当他被敌人抓走后,西辛村乡亲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希望把老人解救出来。当时的村民认为,他的儿子在为我们战斗,绝不能让他们的家人受伤害,20多户村民,最后凑钱买了一匹牛、一匹马和一头驴,才把老人保了出来。

记者看到,联保书的复印件是这么写的:张绪颢为人品行端正,忠厚纯诚,街居有事,竭力办理,颇为一庄之信仰,所邻近庄村,亦皆推为年高有德……联保书上,西辛村当时的23户村民为老人请愿。

老人的三个儿子相继牺牲后,老人无怨无悔,以平静的心态用劳作维系剩余的人生。井兴远道。

一门三英烈:前赴后继以身殉国,长清张氏三兄弟书写抗日壮歌 | 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一门三英烈的故事,在长清广为流传,成为了当地人民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1985年清明前夕,一座高大、别致的纪念碑终于矗立在三烈士墓前。1997年,一门三英烈纪念碑被长清命名为首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该纪念碑又被选入齐鲁百年名碑集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处重要载体和红色景点。

摄像:梁明星 剪辑:梁明星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李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