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为“小儿子”猛砸百亿的快手,彻底被逼急了

访客 2025-08-15 15:43:36 69779
为“小儿子”猛砸百亿的快手,彻底被逼急了摘要: 谁能想到,第二批AI的受害者已经出现。除了第一批被说烂的被AI取代工作的“失业者”,如今又出现了一种很新的AI受害者。有...

谁能想到,第二批AI的受害者已经出现。

为“小儿子”猛砸百亿的快手,彻底被逼急了

除了第一批被说烂的被AI取代工作的“失业者”,如今又出现了一种很新的AI受害者。

有人点外卖非堂食店不点,但谁能想到有一天商家竟开始用AI自制假门店图?

同样的回旋镖照样也会背刺商家。有人为了骗“仅退款”,甚至用AI做假,把好榴莲P成坏榴莲。

毕竟,如今的AI进化已经远超所有人想象。但人与人的悲欢却并不相通。

被有心人们差点玩坏的AI,放在大厂这里却个个成了转型稻草。

前有腾讯的元宝,字节的豆包,后有快手的AI应用可灵,存在感也并不低。

仅用3个月全球用户翻番,现已超过4500万。而在过去的13个月里,已经生成了超2亿条视频、4亿张图片,听数量也是妥妥的国民级选手。

官方还透露,其4-5月的月度付费金额均超过1亿。当别人还在想怎么让AI落地,快手已经用AI赚到钱了。连摩根大通都直接点名,称“快手是最被低估的AI股”。

要知道,在这之前,快手出现在媒体舆论口中的往往是带着“掉队”“佛系”等标签,快手没说话,靠着AI硬是默默在另一赛道上冲到了前头。

程一笑甚至对外喊话,“可灵AI,未来会成为视频创作的新基础设施。”野心更是丝毫不装了。

豪言能不能实现还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

赚走1个亿的可灵,正成为快手“全村的希望”。

差点掉队,靠“电子玩具”挺起腰板

过去很多年,快手的日子过得很“憋屈”,可以说让对手摁着头压制。

都知道快手是短视频起家,但随着对手越来越多,老业务逐渐不香。有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快手的日活4亿,抖音的日活则超过8亿。在去年三季度财报交流里,快手也承认已经成了“老三”,甚至被曾经的小弟视频号反超。

连快手的赚钱支柱直播也受到冲击。想要入行的主播越来越多,但“榜一”大哥却越来越少,电商也面临着被对手瓜分流量和转型困难的尴尬。老本行上已经越跑越慢。

对于快手的表现,有人犀利评价:“变得没有想象力了”“快手太佛了”。

的确,从存在感上看,快手的确越来越弱。一个肉眼可见的例子是,曾经的王炸“周杰伦”,也去了对手抖音的阵地,把快手平台上的“全网唯一”签名删掉。

资本市场也是相当“势利”,快手从刚上市时的1.8万亿港元市值巅峰,缩水到如今的3000多亿,跌的不是一点半点。

互联网行业向来遵循“赢家通吃”规律,一旦掉队,想追回来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

然而很多人没想到,快手却硬生生开辟出一个“新大陆”:可灵,算是在AI上重新找回一点存在感。

先是在大爷大妈群体中火成“电子玩具”。

可灵有个功能:一张图片就能变视频,于是就有了各种抽象的功能,刀哥就很有感触,爱玩快手的家人,最近发出的作品不再是照片或小视频,而是相当抽象又丝滑的AI视频。

她迷上了这种视频生成功能,出去旅游拍的图片肢体太僵硬又假,做成视频反而更生动了,让家里老人相当上头,视频获得的点赞量也比普通的视频更多。

这不是个例,现在在快手上,能看到画风完全不一样的AI视频。比如大爷在家看电视突然跑沙滩冲起了浪、老奶奶与外星人等毫不关联的元素联合起来比比皆是。跟市面上一众的AI视频相比,也算是带有独特的“快手味”。

不过这还不是可灵厉害的地方,它还在全球大胆秀起肌肉。

最近,上海、香港、东京等不少市民都在街头的大屏幕上看到一则短片,整体画面和质感相当炫酷,而且毫无转场的机械感硬伤,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好莱坞制作团队做的。

很多人不知道,在网上被评为AI版《爱死机》的《新世界加载中》,脑洞大到离谱,背后共同的操盘手也是可灵。

在某国际公司评测全球视频生成大模型榜单上,可灵还与谷歌的产品肩并肩登上了榜首。2万多家公司如小米、阿里云等,也在用可灵制作视频。

下要接地气征服普通老百姓,上也想靠技术搞定各类专业选手,看得出来快手这次是真急了。

一夜屠榜背后,

是两周“整容”一次

对于很多人来说,做AI应用烧钱亏损是常态,可灵显然克服了赚钱的难题。

不久前快手公布一份财报,可灵开始增收,这也给不少还在苦苦鏖战的同行们看到赚钱的希望。

其实做AI视频制作的应用并不少,从sora、海螺、即梦,甚至连豆包元宝都能生成图片,要论资源、论钞能力,快手都不算是最有优势的那个。作为不算遥遥领先的互联网大厂,当它宣布进军AI时,很多人并没当回事。

但快手自己人都没放弃。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事业部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曾说,可灵AI的目标是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视频创作的新基础设施,让“每个人用AI讲出好故事”。

现实证明,好不好用,企业自己说的不算,一切还得用户来决定。

1.使出“洪荒之力”,快就是王道

不同于过去的佛,在AI上快手算是做到了够“快手”。

快手内部称,可灵是个“非常复杂、重资源投入、多边协作的项目”。公司会调整战略优先级,甚至完全不心疼继续投入。每年在AI的研发投入就超百亿。

一个更可感知的细节是,从上线算起,10个月时间,可灵累计迭代20多次,相当于每两周就要更新一个版本。

毕竟,AI做视频什么样,很多人心里应该很清楚。

一开始,可灵也没那么好用,1.0版本里,在细节上会出现“扭曲五官”等重大错误。甚至生成效果也并不稳定,用户要多次尝试,才能得到满意结果。

想要解决这个难题,没别的捷径,就是不断地熬。不断地训练AI模型喂数据,才能逐渐接近人们想要的程度。

可灵就是如此,从1.0到2.0版本,变聪明了不止一点点,甚至连过去折磨很多专家的特效细节,也能慢慢磕下来了。

这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一开始的好奇尝试,到变成AI视频的忠实粉丝。

2.抓住“小而美”,也能分到肉吃

很多人哪怕从来没用过可灵,也躲不开可灵做的视频。

这是因为在这背后,可灵也专门盯上一类人:专业级玩家。

很多人想不到,可灵大步一跨搞出“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短剧共创计划,还跟北京、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就是要让自己的应用变得更加主流专业。

吸引来不少专业玩家:专业自媒体视频创作者、广告营销从业者等,光是这些人就贡献大部分收入。

专业玩家不是光用起来,而是会利用这些AI视频再赚钱,比如电商、服装、快消巨头,也就有了大众看到越来越多的AI广告。

快手自己更是直接沾到光,用自家的儿子可灵,给它的兄弟电商等业务帮忙宣传。主打一个都是一家人,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见,可灵的确给快手注了一剂强心剂。

1200亿的最后一块增长拼图,

亟需跟上

如今,普通人对AI的参与,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

刷个短视频,每隔几个就会刷到AI吃播、AI短剧;坐地铁通勤,也总会隔三差五看到某个明晃晃的AI广告海报。

从AI搜索、AI陪聊、AI画画,再到如今的AI生成视频,每一次风口,都会有人尝到甜头。

可灵能如此快的崛起,显然离不开AI产业的格局变化。

但更重要的是,在AI这样的新领地,被可灵占到一席之地之后,第一批受益的人就是曾经的“老铁”们,县城宝妈、大学生、退休教师们靠AI拿下曾经被专业垄断的创作权。

从过去的“人人都能记录”,到如今“人人都能创作”,跨越的分水岭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可灵现在当然也有不少难关要过。

第一个问题,就是被用户吐槽的慢。很多人吐槽非会员做个视频要好几个小时等着,光是时间成本也有点高,应用门槛显然还有更多打下来的空间。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年入1200亿的快手来说,可灵带来的1亿贡献显然还是杯水车薪。

“AI战略包括可灵,对集团利润率的影响,在1到2个百分点之间。”眼下对大盘拉动尚不明显,更不用说成为核心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同行们依然虎视眈眈。秒生视频已经不稀奇,抖音的即梦、国外的sora等,纷纷开始埋头研究下一个行业难题:提高视频生成的统一性和真实感、尽力去掉视频的AI味儿。

AI的变化简直可以用坐火箭形容,每隔一段时间就是质的飞跃。从人物微表情处理到动作流畅性,再到宏大背景的特效细节,每一个细微的调整升级,都是赶超同行或被赶超的关键节点。

对于各种可能存在的压力和挑战,快手也没有坐视不管。除了可灵之外,它还干了不少动作。

比如推出全新创意工作台“灵动画布”,让用户将零散的想法转化为文本图像或视频节点,并高效串联成完整的视觉作品。

另一边,快手也在不断修炼“多图参考能力”,用多张图引导模型生成视频,保证同一个角色在不同镜头里自然过渡,表情、动作都保持统一。

总之,市场永远残酷又公平。在目前AI领域莽荒发展的状态下,用户只看结果,谁能尽快拿出更成熟专业的制作水平,用户就会投向谁的旗下。

光站稳脚跟还不够,快手要想在AI领域一雪“老三”的前耻,对于可灵而言,只有一句话:

在AI上拼出一席之地,就要抓紧所剩无多的时间窗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