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合作15年反目,供应链豪门“塑料兄弟情”破裂:TCL子公司翰林汇起诉戴尔,要求支付3.7亿元欠款

访客 2025-08-06 16:35:22 38366
合作15年反目,供应链豪门“塑料兄弟情”破裂:TCL子公司翰林汇起诉戴尔,要求支付3.7亿元欠款摘要: 合作了十五年的戴尔与TCL旗下子公司翰林汇,上演了一场3.74亿的“塑料兄弟情”破裂大戏。这场“豪门”之间的官司,爆出当...

合作了十五年的戴尔与TCL旗下子公司翰林汇,上演了一场3.74亿的“塑料兄弟情”破裂大戏。这场“豪门”之间的官司,爆出当前供应链行业之艰难,也意味着曾经风靡全球的现代供应链创新的戴尔模式失灵了?

合作15年反目,供应链豪门“塑料兄弟情”破裂:TCL子公司翰林汇起诉戴尔,要求支付3.7亿元欠款

“兄弟,帮我垫个返利,回头给你更大代理权!”戴尔拍着翰林汇的肩膀说。

那是2022年,PC市场寒风初起,全球出货量断崖式下跌。翰林汇想着十五年的交情,默默掏出钱包帮戴尔垫付下游零售商的返利。谁知戴尔转身就玩起了装死大法——邮件不回、电话不接,对2024年初白纸黑字确认的3.74亿欠款视而不见。

为了讨回欠款,翰林汇将戴尔起诉了。2025年6月5日,翰林汇向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诉讼。

2025年7月14日,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此案时,这笔欠款已滚雪球般涨到3.74亿本金+1400万利息。曾经的供应链模范生戴尔,被合作方在法庭贴上“老赖”标签。

十五载“兄弟情”,一朝翻脸不认账

公开资料显示,翰林汇是TCL科技集团控股子公司,2015年挂牌新三板(股票代码:835281);该公司凭借多年打造的“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整合服务能力”和遍布全国的营销机构,为数十家全球知名ICT厂商提供全通路、多场景分销、零售、行业解决方案以及线上营销服务。据悉,翰林汇合作渠道数超10万+,已经形成智慧分销、融合零售、企业服务、线上服务四大业务板块。

根据公告披露,翰林汇自2009年起与戴尔产品渠道零售业务展开合作。那年,iPhone3GS才刚刚上市,win7还是新系统。双方签下《戴尔履责经销商框架协议》,翰林汇正式成为戴尔在中国的“渠道零售打工仔”。

合作模式简单而直接:戴尔生产电脑,翰林汇掏钱进货囤货,再转卖给各地授权零售店。这种合作持续了整整15年!15年什么概念?就是足够一个小婴儿长成高中生,也足够让戴尔把经销商训练成“听话的钱包”……结果戴尔倒好,说翻脸就翻脸,对欠款装聋作哑。

双方合作出现裂隙,真正的风暴是始于2022年第三季度。当时全球PC市场结束疫情红利期,出货量“断崖式下跌”——老百姓该换的电脑都换了,企业采购也饱和了,市场一下子凉了半截。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戴尔开始整活了。

翰林汇的公告里写得很明白:“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戴尔频繁承诺给予下游零售商返利,并要求翰林汇代为兑现,同时调低产品转售价,导致其应收款项无法足额收回。”

翻译成人话就是: 戴尔一边为了让下游零售店多进货,拍着胸脯说“卖得多我给你返钱”,但这返利它自己不掏,却让翰林汇垫付;同时,另一边又调低产品转售价,直接压缩翰林汇的利润空间。两头一挤,翰林汇的钱收不回来,账上就堆了一堆应收账款,最后变成了3.74亿的窟窿。

“在PC行业,代垫返利是行业潜规则,但戴尔玩脱了。”某经销商透露。当品牌方说“垫钱给你更多配额”时,没人敢拒绝——尤其对方是像戴尔这样的全球top级的PC品牌巨头。

2024年1月2日,双方财务人员曾面对面核过账。戴尔白纸黑字签字画押:确认欠款3.7416亿元。谁知刚对完账就变脸,翰林汇于2024年3月15日去要钱时,戴尔开启了“已读不回”模式;2024年10月,双方合作彻底停摆。

戴尔的“财技”,经销商的噩梦

细看戴尔的操作,堪称“供应链金融魔术”:

翰林汇进货时真金白银付款,卖货时被要求降价,还要自掏腰包给下游发返利。戴尔用经销商的现金流维持自身市场份额。

更狠的是价格屠刀。假设翰林汇刚以5000元/台进1万台电脑,戴尔突然宣布批发价降至4800元。下游零售商立即要求同步降价,翰林汇要么亏本甩卖,要么看着库存蒙灰。

这波操作,显然暴露了戴尔自身困境。2023年其PC业务营收降13%,净利润暴跌25%。为了粉饰财报,戴尔把下游经销商当作外部提款机:压货给经销商,让经销商垫钱搞促销,自己的报表好看了,风险全甩给合作伙伴。

而翰林汇作为TCL科技(000100)控股的新三板企业,2024年营收314亿、归母净利润为1.1亿。3.74亿欠款相当于其近三年净利润,难怪要撕破脸了。

灰色基因,戴尔渠道的“原罪”

戴尔对渠道商的态度,其实早有历史渊源。根据经济观察报早前《戴尔开拓区域市场灰色渠道商名利兼收》一文报道:2008年,戴尔在中国就有大量“灰色渠道”。这些经销商以大客户名义下单,在各地电脑城偷偷卖货赚差价,像打游击战。

当年戴尔勉强收编了50家“灰色渠道”的经销商,授权他们在四五线城市“只展示不销售”。

引用报道里面某地方周姓经销商的大实话:“不销售谁和他合作?”结果所谓展示店就变成变相销售点,戴尔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还要靠他们对抗联想当时的奥运“千县行”以及惠普与电信运营商捆绑销售等竞争对手的系列活动。

这种短期功利主义已埋下信任隐患。戴尔从未建立透明、平等的渠道伙伴关系,而是将经销商视为随时可弃的棋子。

模范生跌落,戴尔模式大失灵?

戴尔曾被誉为供应链管理鼻祖,其“零库存+按单生产”模式被写进商学院教材。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行业寒冬来临,这种刚性体系反而成了负担。

对比联想、惠普成熟的分级经销体系,戴尔在中国市场始终没建立健康的渠道生态。翰林汇公告中控诉的“戴尔频繁承诺返利”、“随意调价”等行为,暴露了戴尔对渠道缺乏基本尊重和长期规划。

更讽刺的是,戴尔要求翰林汇履行的“垫付返利”责任,在双方原始协议中根本不存在。这种临时性强加条款,把经销商当作财务缓冲池。

硬茬对手,TCL的铁腕反击

戴尔可能觉得,翰林汇是TCL的子公司,2024年年营收1648亿的制造业巨头TCL家大业大,3.7亿不算啥,拖着就拖着。但它忘了,经销商的钱也是钱,也是要付利息、还贷款的。

而且翰林汇背后站着的TCL科技(000100.SZ)董事长李东生以强硬著称,曾在面板业与三星硬刚。翰林汇账上趴着3.7亿收不回来,年报怎么写?股东怎么看?TCL的脸往哪儿搁?

值得说道的是,翰林汇选择在厦门起诉也是精准打击:戴尔中国总部就在厦门,现在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立案,接下来就是走程序——可能包括查封戴尔在中国的资产、冻结账户等,这些操作对跨国公司来说,影响的可不止是钱,还有声誉。翰林汇的诉讼请求还提到了利息、公证费、保全费及保全保险费、律师费、差旅费等各项费用,这次摆明了要全面把“债”讨回来。

此案证据链堪称铁板一块。双方2024年1月的对账确认书具有法律效力,戴尔想抵赖难如登天,且中国近年严打外资企业拖欠账款,去年某汽车零部件外企就因欠款2亿被强制执行。

结语

15年合作,从战略伙伴到法庭相见,戴尔和翰林汇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信任崩塌”。而翰林汇的遭遇,其实也是无数经销商的缩影。在中国,经销商和品牌方的关系从来都是“不对等”的:品牌方掌握定价权、配额权,经销商只能“跪着赚钱”。

此次厦门中级人民法院的立案通知书也如同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戴尔这个曾经的供应链优等生,如今在行业寒冬中的窘迫。当PC市场年出货量从3.4亿台跌至2.8亿台,戴尔选择了最粗暴的自保方式——把经销商当作财务海绵。

现在戴尔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赶紧还钱(2024年戴尔净利润31.95亿美元,3.7亿人民币欠款其实不算啥巨款),挽回声誉;要么继续“装死”拖下去,等着法院强制执行。

翰林汇坚持挥出的法律重拳,也正在引发渠道体系的集体觉醒,随着案件审理推进,其判决结果可能对厂商与渠道商的合作模式产生示范效应。据悉,国内某省电脑商会已开始收集戴尔经销商被拖欠返利的案例,更多“翰林汇”可能在诉讼路上。

供应链的“现代模式”褪去光环后,人们终将发现: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商业的本质仍是信用与共赢。

来源:万联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