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值暴跌超80%、净利暴跌125%,又一零食巨头跌落神坛?

曾几何时,良品铺子可谓是零食界的“白领精英”,戴着眼镜、穿着西装,卖薯片的时候端着红酒,讲坚果故事时仿佛在讲人生哲理。
它宣称自己不一样,说自己“高端”,甚至努力把“吃瓜子”这件事提到生活方式的高度。
听起来很有格调,是不是?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零食是进嘴巴的,不是进T台的。
良品铺子把自己的剧本写得文艺十足,但一到现实里就“抠门”了。
上市五年,市值从340亿掉到不足55亿,市值蒸发285亿,跌去了整整八成,2024年净利暴跌125%,连创始人都开始“打包走人”,顺便给公司来了个“停牌两连击”。
图源:澎湃新闻
图源:良品铺子公告
图源:良品铺子公告
这可不是剧集高潮,更像是个尴尬的品牌倒计时。
有人说是时代错了,也有人说是策略错了。
但最扎心的真相是:这是一家从品牌定位到产品策略全程“自嗨”的反面教材。
图源:新浪财经
它想站着赚钱,却不想低头做折扣;它想做高端,却又怕被边缘化;它既羡慕赵一鸣的风口,又不肯放下身段去抢占市场,结果——它就像穿着皮鞋在零食内卷的泥石流里,还想保持干净。
这样的零食,怎么能走得稳?
如今,良品铺子终于明白,潮水退了,才发现自己连一款能叫得响的爆款都没有。
这大结局,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现实”。
图源:Wind良品铺子近5年单季度营收增幅
“高端零食梦”碎了
良品铺子输给了自己
良品铺子早期的定位可谓大胆且清晰——走“精品零食”路线。这一战略无可厚非,产品的颜值在线,包装高端且有调性,定价也不算低,直接瞄准的是“吃得起也舍得吃”的中产阶层。
图源:定焦one
然而,谁也没想到,它的上市时机简直堪称灾难——刚好碰上了2020年疫情的爆发。
随着疫情肆虐,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剧变。
图源:华夏日报
大家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相同,甚至更好的零食,为什么还要去商场专柜高价购买?
图源:1688
在这种背景下,它推出的高端坚果、进口零食以及各种精品礼盒,似乎完全忽视了消费者的新需求。
零食从“享受”转变成了“解馋”和“省钱”的工具,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简单直接,而不是为了高大上的仪式感和精致的包装。
高端零食,逐渐被视为“非必需消费”,从而成为了消费者不愿意为之掏钱的对象。
图源:站酷
需求没有跟上,品牌的定位就变得尴尬:它变成了“贵但不刚需”。
这些决策好比穿着西装去菜市场买菜,虽然它看起来神采奕奕,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掩盖它的不合时宜。
良品铺子本应在变革中顺应潮流,却因固守高端定位,错失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心。
图源:小红书
最终,它没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反而陷入了无力反击的困境。
别人起飞时它退票
良品铺子错过的不止是风口
“抓不住风口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投资了风口,然后亲手退股。”这句话简直是良品铺子的真实写照。
2023年,良品铺子眼看着“赵一鸣零食”这匹黑马跑得飞快,决定斥资4500万元进行投资。
然而,正当赵一鸣的零食品牌在量贩市场杀得风生水起时,良品铺子突然急刹车,把手中的股份转让给了黑蚁资本,并收取了6000万元的“分手费”。
图源:企查查
图源:良品铺子公告
这一操作,像极了分手后的前任,一刀两断,转身离开。
结果如何?不到两个月,“赵一鸣零食”与“零食很忙”强强联手,组成了“鸣鸣很忙”,业务暴涨几百亿,顺势还冲上了港交所。
图源:鸣鸣很忙招股书
与此同时,良品铺子只能站在风口之外,看着别人飞黄腾达。
它自己却一边掉队,一边无奈地告对方“信息披露不充分”,真是越想越心酸。
图源:红星资本局
这局面,好比是一开始你投资了周星驰,结果在《大话西游》上映前突然撤资。
电影上映后,排队的观众蜂拥而至,而你却只能站在电影院门口,看着大家涌入,心里满是后悔。然后,转头发律师函,求周星驰解释为什么票房这么高,自己没得到更多利益。
资本市场的规则就是如此:它不讲情怀,更不等迟钝者。
你要是错过了机会,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香喝辣,自己却只能在场外焦虑。
图源:鸣鸣很忙
从良品铺子这一系列的操作来看,它错过的远不止是风口。
它错过的是一次转型的机会,是一个能够带领它从“高端零食梦”中突围的关键时刻。
而现在的良品铺子,能做的,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史上最大降价”
换来史上最大亏损
到了2023年底,良品铺子终于意识到,继续维持“高端”形象只会让自己在市场上越走越冷。
于是,它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求生”计划——300多款产品全线降价,平均降幅达到22%,部分产品的降幅更是达到45%。
图源:腾讯网
公司内部口号响亮,宣称这叫做“降价不降质”,消费者的反应直白又清晰: “终于开始做人了”。
图源:网络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次雄心勃勃的改革,然而价格下来了,利润也随之塌了。
2024年年度财报显示,良品铺子的营收从80.46亿骤降至71.59亿,同比下降11.02%,实现归母净利润-4610.45万元,令人唏嘘。
图源:同花顺
图源:良品铺子2020-2024年营收表
这一波操作,表面上是“降价救命”,实际上却让它陷入了更加深的泥潭。
降价当然能吸引一部分消费者,但你降价的同时,毛利率下滑,成本不降反增,这就像是在自己“打折”给品牌定价。
良品铺子一方面降价,另一方面还在依赖外包供应商来供货,怎么可能实现真正的成本控制呢?
图源:FoodTalks
它既没有供应链规模化的支撑,也没有像卫龙那样的自有工厂,降价只能让它像是一个借着“低价”换取市场份额的廉价品牌。
图源:卫龙
降价的关键,不是有胆量去做,而是得有实力支撑。
再者,消费者虽然在价格上动心了,但也未必真的买账。
降价带来的只是短期的价格吸引,却并没有激发他们对品牌的忠诚。
图源:窄门餐眼
更糟糕的是,良品铺子并没有任何一款“爆款”能够支撑其在价格战中的持续竞争力。
换句话说,良品铺子的这次改革,更像是仓促的清仓甩卖,而不是一次深刻的结构重塑。
它只是为了摆脱困境而在价格上做文章,结果不仅没能扭转颓势,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加严重的亏损危机。
品牌尴尬,没有明星单品
怎么C位出道?
在零食圈混,最忌讳的不是贵,而是没有“代表作”。
三只松鼠一提就想到坚果,卫龙就是辣条界的扛把子,甚至赵一鸣零食一提就是“便宜、大SKU”的代名词。
图源:卫龙
可是,良品铺子呢?你能一下说出它的主打产品是什么吗?
答案是——没有。你甚至会把它和“百草味”、“每日坚果”混淆,它就是那种“看着眼熟,但叫不出名”的品牌。
图源:百草味旗舰店
图源:良品铺子旗舰店
你能在超市见到它,但就是记不住它到底是什么东西。结果是什么?品牌记忆点为零。
品牌需要有能让消费者记住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是好吃、好看、便宜,甚至是某种上头的魔力。
但是良品铺子从品类到形象,从门店到营销,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它的所有特色都变成了“我有点什么,但什么都不出彩”。
图源:rologo
它不是便宜的代表,也不是健康的先锋;不是小而美的网红,也不是大而强的巨头。它像个“职场工具人”,在团队中忙得不亦乐乎,却始终没有那种足以让人记住的“C位”——干活很多,存在感却很低。
图源:飞瓜数据
在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分散的今天,定位模糊的品牌就容易被淹没在人海中。
而如今,品牌的竞争,不再是比谁更贵、比谁更全,而是比谁能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的明星单品。
写在最后
如今,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已两次停牌,传出转让控制权的消息。
图源:良品铺子公告
这不是小事,这是一家品牌五年来战略迷航后,终于愿意“从头来过”的姿态。
但“卖身”不是解决方案,只是重新开始的前提。
谁接盘、怎么重建、品牌往哪走、供应链怎么打,都比“有没有钱接盘”更重要。
图源:上交所
良品铺子最大的资产不是那几十亿的市值,而是它依然在消费者心中有一定认知。
问题是,这份认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就得看下一步怎么走。
图源:网友评论
如果新东家只是为了套现,那它可能会彻底沦为资本游戏的筹码。
是时候把“高端零食”的自我幻想打碎,把“卷到底”的现实看清,然后像一个真正的创业者那样,踏实地重新做一款能打动人心的零食——不管它是一颗核桃,还是一袋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