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商学院全球南方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共探全球南方体育商业化创新路径

2025年7月29日,由长江商学院与伊比利亚美洲体育理事会共同主办的“全球南方发展论坛——从体育流量到经济增量”在长江商学院北京校区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倡议,是中国教育机构首次聚焦全球南方体育经济发展的高端论坛。论坛汇聚了来自巴西、西班牙、阿根廷、乌拉圭、尼加拉瓜等多个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体育部门高级官员,以及中国商界、体育界和公益界的杰出代表,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体育产业撬动全球南方经济增长,实现从“体育流量”到“经济增量”的创新转化。
全球南方重塑世界经济格局 体育经济释放商业新机遇
当前,全球南方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体育产业又是许多全球南方经济体增长的强大驱动力。与会嘉宾们围绕全球南方市场如何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体育经济带来的商业新机遇,分享了他们的实践与真知。
长江商学院院长、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李海涛在《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全球南方》致辞演讲指出,伴随贸易体系重构、科技力量更迭与民营经济崛起,2025年正成为世界新旧经济秩序的关键转折点,全球南方已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极。作为全球南方国家贸易和投资的往来枢纽,中国对外贸易活力持续增强,正通过全球南方多方合作,引领新一轮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全球秩序的重塑。
李海涛院长强调,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在产业链梯度上高度互补: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消费市场服务能力、互联网和AI创新能力全球领先,而全球南方国家拥有丰富能源矿产储备、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供应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共赢合作提供了有利基础。面对新全球化范式的机遇和挑战,他呼吁中国企业通过产业链纵向协同与横向联合建设全球化布局能力体系;长江商学院将持续搭建全球跨界学习平台,助力企业家把握“下一个‘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历史性机遇,引领中国企业家赢在全球。
伊比利亚美洲体育理事会名誉主席、前乌拉圭体育部部长 Fernando Cacéres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拉美国家的体育商业化实践,并对中拉体育合作前景进行展望。他高度赞扬了中国在体育发展领域的巨大投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认为中国在体育中看到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有文化价值、民族团结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他表示,中拉体育合作前景广阔,无论是在体育人才培养、大型赛事举办还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等方面均大有可为,并且随着体育合作的深化,各国人民也将增进互相了解,进而为全球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Misto控股集团新品牌事业群 CEO、全球采购中心 CEO、长江商学院DBA同学李炫直以《从体育流量到经济增量:全球南方体育品牌的拓展实践》为主题发表演讲。他分析称,全球南方消费者更关注体育用品的“实效性”与“功能性”,例如在印度、非洲、中南美洲等市场,消费者常优先选择耐穿、适合户外环境的运动鞋。此外,在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电子商务也在全球南方迅速扩张,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体育用品。他观察总结道,在全球南方市场,品牌的价值不只在于“面向谁”,而更在于“实现了什么”,只有真正兑现产品性能承诺、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 探寻体育公益的商业向善新模式
体育运动尤其是大众体育与公益事业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体育不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更是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凝聚的重要力量.体育公益如何与商业发展更好地结合,以实现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聚焦于此,多位与会嘉宾分享了精彩观点。
奥运冠军、湖北好物双行科技公司创始人、长江商学院EMBA校友李小双发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中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融合发展路径。他指出,中国竞技体育历经40年辉煌,从1984年奥运首金到多项目领跑世界,彰显出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实力。与此同时,群众体育正迎来关键发展期:“体育本质是‘身体的培育’,需从家庭渗透至社会;体育要始于每个人的家庭,下班换运动鞋应成为生活常态”。他呼吁通过“双轨并进”破局:政府层面强化校园体育课程、增加公共设施投入,践行“德体美”综合教育理念;市场层面加速体育产业化,以差异化产品满足14亿人多元需求,推动体育消费从竞技引领转向大众消费。“竞技体育是火炬,群众体育是薪火。”李小双总结道,只有当体育GDP占比显著提升、全民运动成为生活方式,我们才能真正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他倡议社会各界共同构建“运动即生活”的生态链,让下一代在奔跑中传承健康文明。
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逐梦青少年足球发展基金捐赠人、“逐梦计划”发起人、长江商学院EMBA校友李田以《百亿流量托举:体育公益的善意杠杆与商业向善新方程》为题发表演讲。他以2024年与贵州“村超”合作的青少年足球公益项目“逐梦冠军公益赛”为例,提出了体育公益的“善意铁三角”模式:即首先通过有公信力背书的国家基金会设立公益项目,做持续捐赠和长期发展规划,避免被误解为企业短期营销行为;其次聚焦边远地区青少年,提供高水平教练和可持续教育资源;第三结合村超、苏超等优质落地场景,形成共情效应。李田表示,在企业的商业向善实践中,品牌基因要与公益项目相互契合、深度绑定以形成共生关系,而非单向消耗。商业向善的本质是通过商业智慧放大善意,在获得亿万流量的同时滋养品牌、浇筑梦想,最大的商业成功永远来自对社会的深情回馈。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秘书长张达在《公益与商业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了构建公益与商业可持续循环的新范式。他强调,公益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核心载体,与商业构成互补驱动与良性循环。他以“书海工程”为例阐释可持续模式内核:通过盘活库存图书捐赠西部,同步解决资源闲置、教育匮乏与企业社会责任落地需求;同时援引鸿星尔克捐赠案例印证“善意创造品牌共鸣”的良性循环:公益行动激发公众情感认同,反向赋能商业价值增长。他呼吁企业与公益组织共建深度生态圈,创新合作模式和项目设计,让社会责任践行成为商业增长的可持续引擎。“公益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价值共创的支点。”张达总结道。
优势互补携手共赢 中拉体育合作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和拉美各国在贸易、外交和文化交流方面不断深化合作,体育运动已成为促进民间对话、推动经济增长和激发跨行业创新的桥梁。在由知名主持人王冠主持的圆桌对话环节,7位与会嘉宾从各自的经验与视角出发,分别围绕中拉如何在体育商业化方面最好地实现互补、体育如何在全球南方及中拉合作中释放新机遇等话题展开探讨。
李海涛院长认为,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全球南方国家具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天然互补优势。他强调体育是各国增强互信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并提议以体育经济为紧密合作的新起点带动品牌、产品与服务的协同落地,构建南南合作命运共同体。
巴西业余体育、教育、休闲与社会包容部办公室主任Paulo Afonso de Araújo指出,中巴两国在体育领域具有明显的互补优势,他建议两国从基础层面特别是青少年足球培养方面加强经验分享和项目合作。他同时呼吁各方充分利用金砖国家组织这一平台,在全球南方各国间打造新的、更具参与性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
北京易事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前北京女足队长、长江商学院 EMBA 校友张京湘则从女性视角分享了体育精神的传承价值,她认为女足精神体现的韧性、耐力和魄力不仅适用于体育领域,在商业发展中同样重要。通过在社区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她发现女性体育活动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家庭都具有更强的带动力,进而促进周边商业消费,真正实现从体育流量到经济增量的转化。张京湘认为,商业资本介入女性体育需坚守“成长优先、变现随行”的平衡逻辑——女性成长是长期价值根基,流量变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二者通过 “价值共生”实现平衡。
乌拉圭体育部部长Alejandro Pereda分享了乌拉圭足球成功的经验,他表示足球已成为乌拉圭的文化组成部分,每10个孩子中有4个在踢球,国家从小就重视足球培养并给予特别保护。他认为体育合作的价值应超越经济层面,注重社会发展,让合作不仅停留在最顶层,更要深入到百姓和社区层面。
李小双提出振兴中国三大球的关键在于夯实全民体育根基:构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金字塔式”分级培养体系,通过体育设施升级与趣味化启蒙扩大青少年参与基数。他强调,体育需要真正走入校园,结合课程标准化与社区家庭联动机制,推动体教深度融合,成就真正活力中国。
李炫直以韩国足球为例指出,全国性体育运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完整的体育生态系统,即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相应的体育项目支撑,让孩子从小养成运动习惯。而在品牌全球化方面,他强调企业需要在保持全球统一战略的同时,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特点保持本土化的灵活性。
李田通过多年乡村足球公益实践发现,山区孩子虽然条件艰苦,但通过足球改变命运的决心更加强烈,体育公益能够有效帮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他的目标是将逐梦品牌打造成具有自带流量属性的公益品牌,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商业闭环,让公益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出席本次论坛的伊比利亚美洲体育理事会高级代表团阵容强大,除了上述在论坛中发言的嘉宾外,还包括:西班牙体育高等理事会国际关系与合作部主任、伊比利亚美洲体育理事会执行秘书长María Belén Martínez,尼加拉瓜体育协会联合主席Daniel Pérez Sequeira,阿根廷体育副国秘办公室主任Philippe Alexandre Oudinot等重要官员。长江商学院始终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精神、社会担当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期待通过本次论坛搭建中拉体育产业民间合作的新桥梁,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教育智慧和商学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