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趵眼|从济南到全球,看“粮食减损”未来之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基石。
7月24日至26日,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召开。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粮食减损方面的实践,这场大会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绘制新的蓝图。
2021年9月,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各方达成多项共识性成果,发布《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为全球粮食减损治理提供了指引。四年来,各国积极响应济南倡议,国际社会对粮食减损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全球粮食损失浪费加剧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已经成为粮食减损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四年之后,再次返济。此次大会以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为主题,旨在打造粮食减损机制化全球交流平台。大会汇聚多国农业部长、国际组织代表及行业专家,围绕粮食减损治理、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
作为大会举办地,济南在粮食减损方面有很多探索与实践。从生产到消费,再到打造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未来济南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粮食减损工作,为保障全球粮食贡献哪些力量?
科技赋能,耕好无形良田
科技创新在粮食减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次大会上,很多新技术、新装备纷纷亮相,助力粮食减损。比如,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让粮食收获更加高效、精准,有效降低了机收损失率。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依托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体系,星河AI深度赋能粮食生产全链条。监测体系整合卫星遥感(天)、航空监测(空)、地面传感(地)及物联网(网)技术,构建了覆盖区域的田间气象、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等关键要素的综合监测服务平台。同时,通过智能农机装备的集成应用,实现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精准农业实践,显著提升了作物单产水平与品质,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济南深知科技创新对于粮食减损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比如,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过13年研发,成功培育出济科109新品种,与国家主导品种济麦22相比,济科109在山东省的两年区试中,平均亩产达到635.7公斤,比济麦22增产4.8%,株高平均78.5厘米。
济南将持续加强科技赋能,耕好无形良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粮食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在种子培育、种植技术、收获机械、仓储保鲜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以科技创新提升粮食全链条的减损能力。
全链发力,打造减损闭环
粮食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粮食生产、收获、储存、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只有全链条发力,才能形成减损闭环,最大程度减少粮食损失。
在生产环节,济南将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济南将抓好4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建设6个技术集成万亩示范片,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开展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新建成18.35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优选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团队赛马比拼,探索开展保险+管护试点,加快形成高标准农田建管并重长效机制。未来,济南将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粮食损失。
在收获环节,济南将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提高机收作业质量,确保粮食颗粒归仓。比如,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智慧托管平台,将地块分布、设备状态、作业管理信息实时呈现,管理记录清晰,责任人、作业轨迹一目了然。通过精准控制,有效降低了小麦机收损失率。
在储存环节,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未来,济南将粮食烘干仓储体系建设列为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的重点工作,秉持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安全可靠的建设原则,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清单化推进的工作模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济南市已建成4处千吨级烘干项目、16处百吨级烘干项目;粮食烘干机械保有量达311台,日烘干能力可达1.55万吨。在章丘区、济阳区等粮食主产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粮食烘干设施布局,多个街道(镇)均设有不同规模的烘干站点,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粮食烘干需求,切实保障粮食颗粒归仓。
在粮食加工环节,济南倡导适度加工理念,在保证粮食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过度加工造成的粮食浪费。同时,推动粮食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升粮食附加值。
粮食减损,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民参与。济南在学校、机关食堂、餐饮企业等场所,张贴宣传标语,开展主题活动,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粮减损的良好风尚。
深化合作,共享减损经验
粮食安全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此次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召开,将促进济南与国际社会在粮食减损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
作为山东省会,济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实现粮食自给、主要优质农产品自给同时外供的省会城市。截至2024年,济南粮食生产已连续六年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三增,总产量达到305.7万吨,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三大主粮作物综合参保率97.4%、居全省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坚实的济南力量。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成为科技赋能粮食减损的样板。示范区内,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粮食生产,从播种到收获、储藏,实现了智慧化管理。田间的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湿度、养分含量、气象等数据,为精准种植提供依据。
共享经验意味着学习与共赢。济南的农产品,如章丘大葱、莱芜生姜、曲堤黄瓜、平阴玫瑰及其深加工产品,在大会上受到关注。这为济南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延伸产业链拓宽了渠道。
这些实践经验和创新模式,正是济南未来推进粮食减损的重要基础与共享内容。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闭幕,不是终点,而是全球粮食减损合作新的起点。作为这场国际盛会的东道主,济南将中国方案的智慧、山东实践的经验与济南行动的实效深度融合,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从中国方案来看,《粮食减损南南合作行动方案》的发布,为全球粮食减损提供了框架,而济南的全链条减损正是这一方案的生动注脚——从智慧农业的数字赋能到绿色仓储的精细管理,从加工环节的吃干榨尽到消费端的光盘行动,每一环都彰显着中国在粮食减损领域的制度优势与创新活力。
再看山东实践,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以五良发力稳产量、以全链条管控减损耗,连续4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机收减损、绿色仓储等经验已成为可复制的范例。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深度融入全省实践,地方储备粮损耗率降至0.38%,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7759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1.22亿千瓦时、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4%。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印证了山东稳产减损双管齐下的路径可行性。
而济南行动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依托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的天空地网技术,持续深化科技赋能;借着国际合作,将鲁供丰农的智慧托管模式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在北方种业之都建设中,让济科109良种成为减损增产的力量。从田间到餐桌,从本土到全球,济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让每一粒粮食有价值,让节粮减损的济南答卷成为中国方案的样本、山东实践的亮丽名片。(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王端鹏 丁梅浩)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