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网·探见西普2025丨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AI重构健康产业,赋能医生描绘医疗新图景

文丨于琪
8月17日,第十八届西普会(中国健康产业生态大会)在海南博鳌开幕,本次大会主题为“快蜕变,穿越新周期”。在健康产业迎来技术裂变的关键时刻,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针对AI对产业的革命性重构进行解读,并勾勒出“AI+健康”的未来图景。
2025年是AI医疗的元年,但这一命题在2023年就已频繁进入大众视野,许多领域都在“拥抱”这一行业。与此同时,在全球发展加速的背景下,AI医疗独角兽的崛起,佐证了这一变革的必然性。
“美国AI创业公司独角兽中55%是做健康的,其中有一家公司市值53亿美金,有的循证引擎到了35亿美元,还有一家在辅助医疗上面有新技术在快速突破。国内的头部科技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比如华为的医疗军团,再比如蚂蚁的AI医生等等。”王小川如是说。
目前,国内医疗界积极拥抱AI,开源模型将医疗放在首位。那么,如今的AI医疗较之前有何进展?
AI从“造工具”跃迁至“造人”的“智力建模”技术革命即是答案。
“AI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语言能力的突破,以前AI无法像人一样说话,语言、沟通、知识、思考变成了数学问题。如今,写字或写文章的机器出口成章,回答问题以前搜索引擎只会给几个链接的问题,现在可以给出完整的答案。在新时代范式里,很多专家谈论院内数据怎样练模型,这正是智力模型,是从‘造工具’到‘造人’这样的一个范式。”王小川在开幕式上分享表示。
身处这一领域的百川智能目前在业内具有一定优势。据王小川介绍,OpenAI在8月6日发布了顶级开源模型,五天后百川智能发布的开源医疗增强模型在模型评审中便超过了OpenAI模型,目前百川智能全球排名第二。在成本方面,百川智能做的模型成本低于医院应用的模型DeepseekR1成本(大约6万元/月)的57倍。
从市场层面来看,传统互联网“得用户者得天下”的逻辑在医疗领域失效,如今有好医生才能得患者,即“以医生为中心”。AI赋能医生有机会破解医疗痼疾——供给不足。
王小川对此提出,AI重构健康产业的核心支点在于“赋能医生”,而不是此前的药和器械。医生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是药品流通的关键渠道、科研主体及连接患者、药械的核心枢纽。而大模型的存在可以百倍提升医疗服务供给效率,而非简单连接。
“通过与北京儿童医院的合作显示,百川智能AI医生在多学科会诊中与顶尖专家协作,诊断一致性达95%。”王小川表示。
在技术赋能后,百川智能将拓场景思考:在三级诊疗模式里,推动基层联动,社区人手一个健康顾问,从C端方式重新切入,提高早诊早筛慢病管理或者首诊及联动;探索研发居家智能健康监护(如通过咳嗽声识别慢阻肺),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据网络,推动循证医学向个性化精准医学进化。
此外,王小川还透露,今年年底,百川智能将在北京的海淀区社区做全面铺开AI助诊仪试点。
百川智能以开源模型和成本优势切入,赋能基层医生和居家健康管理。若其三级诊疗赋能模式在海淀等地的试点成功,或将为AI医疗开辟一条新通路。AI医疗竞赛的新赛场,技术能力与落地场景洞察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