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声明回应五大争议背后:海辰储能IPO或亮红灯

在通往全球化高阶价值链的征途上,“行稳致远”远比“狂飙突进”更为重要与艰难。
储能行业烽烟再起,在全球第三大储能电池制造商海辰储能冲刺港股IPO的关键时刻,几场商业纠纷如几记重拳,狠狠砸在其上市路上。
据第一财经近日报道,海辰储能前高管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已被福建省宁德市警方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并固定证据,海辰储能也向记者确认了此事。更令海辰承压的是,宁德时代今年7月向海辰发起的、索赔金额超亿元的不正当竞争诉讼案,亦将于8月12日开庭,为海辰储能的上市征程蒙上浓重阴影。
雪上加霜的是,近日,海辰储能的美国第一大客户、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被传破产。
Powin是海辰储能的“榜一大哥”,2024年为海辰贡献了22.39亿元收入,占比17.3%,然而,Powin近期已向俄勒冈州提交“可能停止运营”通知,还计划裁员250人,可以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行业看来,这暴露出海辰押注单一大客户的策略失误,及其“不善识人”、筛选客户能力上的短板。
如今,商业纠纷、客户流失等诸多问题,已然成为悬在海辰储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置身风口浪尖:海辰储能IPO或亮起红灯
接连的争端让海辰储能置身风口浪尖,8月4日晚,海辰储能在官方微信上发布了《关于近期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根据声明内容,海辰储能回应了几大问题,涉及商业秘密侵权、董事长配偶林女士年龄、美国第一大客户破产及15亿订单蒸发、587Ah电芯争议、不正当竞争诉讼等。
其中,关于“美国第一大客户破产”及“15亿订单蒸发”问题,海辰储能声明:我司与美国储能集成商Powin的合作尚未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且双方不存在任何未决的债权债务。Powin的破产申请文件亦显示我司不在其债权人名单中。Powin申请破产事件,并不会对我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对这种解释,很多业内人士并不买账。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Powin和海辰于2024年1月签署5GWh框架协议,按行业价格0.3元/Wh计算,该协议价值15亿元。声明仅声称“无未决债务”,却对未来订单可能终止、15亿预期收入即将化为泡影的事实绝口不提。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一位行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单从海辰储能的声明公告看,还是有一些瑕疵在内,并不硬气,甚至有些指东打西、避重就轻的感觉。
“为什么与美国第一大客户签订的订单没有交付?只是走了形式而没有验资?那么,海辰储能在手的真实订单到底有多少?还是大部分订单都没办法交付?是否还有类似的只签署而不用交付的订单?又或者这些只签署而不交付的订单只是一种融资故事。”
而针对被起诉事件,海辰声明回应,“针对我司及多名被告被诉不正当竞争民事诉讼案件,目前未有任何生效法律文书认定我司构成不正当竞争,相关诉讼请求仅为原告单方观点,不代表司法机关对事实的认定。此外,我司认为其主张并无法律依据,且将通过法律途径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然而,“未判决”不等于“无风险”,在IPO领域,重大未决诉讼需纳入评估,可能对持续经营能力存在潜在威胁,海辰无视诉讼本身对IPO进程的冲击,难以重拾资本市场信心。
而行业之所以纷纷关注,也在于这类事件其引发了集体反思。
此前,创投机构曾热衷追捧由巨头科研骨干出走、创立的高科技初创企业,并对其寄予弯道超车厚望。然而,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一旦其技术原创性“洗不清道不白”,深陷法律漩涡时,不仅光环瞬间褪色,更意味着企业技术根基被质疑,商誉严重受损,也将创投机构置于风险敞口。
拿海辰来说,一旦海辰在此次诉讼中被判定存在侵权行为,其整个技术体系将遭遇质疑,不仅IPO可能搁浅,对其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毁灭性打击。
招股书暗雷密布、大客户流失:海辰遭受多重打击
事实上,海辰IPO路早就危机重重,冯登科被查事件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引发的涟漪迅速扩散,搅动了招股书下潜藏已久的暗礁。
首当其冲的,是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警报持续鸣笛。
招股书显示,海辰储能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2.23亿元,如滚雪球般暴增至2024年的83.15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高达69.48%,远高于同行宁德时代的17.72%、固德威的12.72%。更令人心惊的是,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11.8天,飙升至2024年的185.7天,意味着平均每笔销售回款需等待漫长半年之久,等得黄瓜菜都凉了,也不见回款。
明眼人都知道,这分明是在玩火,这种“赊销换规模”的模式,在光鲜亮丽时尚能勉强维系,一旦其他风险积聚爆发,巨额的“纸上富贵”将瞬间转化为吞噬现金流的致命黑洞。
不止于此,海辰沉重的债务负担也令人忧心。截至2024年末,海辰银行及其他借款余额高达99.83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1%,远超行业健康水平,其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仅42.94亿元,流动性十分紧绷。
此外,海辰还面临应收账款潜在坏账、大客户订单流失滑等多重压力,资金链的韧性正在被迅速消磨,任何环节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招股书显示,海辰储能海外业务的爆发式增长高度依赖单一客户,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了68.7%的收入。也就是说,海辰储能的业绩爆发,尤其海外市场的“火箭式”增长,被牢牢系于几家高风险大客户身上。
除了上文提到即将破产的Powin外,海辰另一紧密合作的美国大客户Jupiter Power处境也不太好。据披露,双方2024年签署的3GWh订单价值27亿元,然而,特朗普政府近期签署的“大而美法案”重拳打击了美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根据美国清洁能源协会数据,2024年美国储能项目延期率已超30%。
也就是说,项目延期、风险剧增,海辰的回款周期将进一步被拉长,陷入巨大不确定性中。
再往长远看,支撑海辰盈利神话的“高毛利海外市场”恐怕大势已去。全球知名能源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认为,在“大而美法案”出台后,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战略亟需进入结构性转型阶段,否则,在“出海即承债”的背景下,越多的订单可能意味着越大的财务与履约风险。
海外市场的一粒沙,落在海辰身上就是一座山,海外核心盈利支柱一旦动摇,整个盈利模型将面临严峻挑战。
激进策略下,海辰储能的结构性困局
如今,内忧外患叠加在一起,造成了海辰储能在IPO前夜的“至暗时刻”,让人感慨,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频陷危机背后,是海辰发展路径中埋藏的结构性问题,其激进战术由来已久,暴雷也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拿投产来说,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2024年全球储能需求约480GWh,而行业规划产能已超1000GWh,过剩率达40%。然而,在行业收缩之时,海辰并没有及时踩刹车,而是逆势扩产,与其面临的行业过剩环境形成刺眼对比。
截至2024年末,海辰设计年产能已达62GWh,有效年产能49.7GWh,且计划到2026年将总设计产能提升至超100GWh。
在储能行业整体承压的当下,海辰庞大的新建产能很可能沦为持续吞噬资金流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海辰自身产能利用率也呈现明显下滑,其主力产品储能电池均价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从2022年的0.8元/Wh暴跌至2024年的0.3元/Wh,陷入“越生产越降价、量增而利薄”的困局。
展望未来,海辰的前景被重重阴霾笼罩。多重诉讼缠身,核心技术来源质疑、叠加客户巨变、负债高企、激进产能沦为负担……在我们看来,海辰港股IPO之旅已被复杂化,即便强行闯关成功,市场信心与估值亦必大打折扣,后续面临的监管问询和市场审视将是异常严苛的。
更长远的挑战在于,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万般不自由,海辰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了。
放眼产能行业,海辰赖以高速成长的“风口红利”已然耗尽,而其深层结构性顽疾,却在市场下行中被充分暴露并放大,除非能迅速、彻底地重构商业模式、夯实核心技术独立性、实现客户多元化、改善现金流,否则其现有的地位也难以稳固,未来的生存空间将被严重挤压。
归根结底,在通往全球化高阶价值链的征途上,“行稳致远”远比“狂飙突进”更为重要与艰难。如今,形势空前严峻,海辰能否“顺利渡劫”,通往IPO星辰大海、一切仍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