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事长陆建强到龄退休,浙商银行“穿越风雨”代价几何:2000亿不良化解拖累业绩,上市6年股价仍未创新高

来源:新经济IPO
从前任董事长沈仁康被查引发的风暴迄今,浙商银行“穿越风雨”艰难前行,同时在包括行业地位、业绩和声誉方面均付出了巨大代价。管理混乱的影子银行业务让浙商银行吞下了2000亿元的天量不良苦果,这直接导致了近几年浙商银行业绩徘徊不前,更影响到其股价在上市六年后仍未创出新高,在诸多上市银行股价不断新高的背景下,浙商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似乎反映出投资人的谨慎态度。
高管贪腐阴影下的股价困局
2025年7月9日,浙商银行公告陈海强正式出任行长,仅一天后,董事长陆建强亦宣布到龄辞任。在短短48小时内,浙商银行完成了“掌门人”更替。然而,与这一行政更新同步发生的,还有另一幕悄然上演的剧变:7月10日该行股价创下年内新高后便一路下行,截至7月24日,股价已连跌十日,跌幅超过11%。而如果放眼更长时间维度,浙商银行自2019年上市以来,至今从未突破过上市之初高点5.58元。相比之下,同期A股上市银行集体走强,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行纷纷刷新历史高点,甚至城商行如宁波银行、杭州银行也股价节节高升,浙商银行无疑成了板块中的“逆行者”。
为何唯独浙商银行无法乘风而起?市场并非没有答案。
首先,是挥之不去的“高管腐败”阴影。从2014年至今,该行核心管理层已出现了多达四位“非正常”离职者——董事长沈仁康、行长张荣森、副行长张长弓,以及多名分行行长、外部监事因腐败或调查落马。尤其是在2023年至2024年短短两年内,两任高管接连被查,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和风控能力的严重质疑。“塌方式”的高管更替,如同在上市银行信用体系中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迟迟未爆,却始终令人不安。
在今年4月份的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也公开谈及了近几年浙商银行在职和卸任高管频繁涉案被查的现象,称是“穿越了风雨,懂得了正和严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提到,上述涉案被查的高管如此之多对浙商银行这些年的业绩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其次,是市场对其“投资者回报”政策的失望。浙商银行虽然已进入上市第六年,却始终未能摆脱“破发股”身份。截至目前,其A股后复权价为4.77元,仍比其上市后创下的最高股价5.58低不少。而在分红方面,虽然公司每年都保持一定的派息,但分红总额与盈利增长并不成正比。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公司合计归母净利润超450亿元,但现金分红合计约130亿元,分红率29%。在A股上市银行中,这个分红率还算可以,但与浙商银行的地位并不匹配。且不说六大行分红率都超过了30%,同区域的竞争对手宁波银行近三年分红率也都稳定在30%以上,且且年年加码回购,显然比浙商银行更懂得“市场情绪管理”。
在上市银行估值普遍处于历史底部、投资者转向高分红高股息标的背景下,浙商银行的“吝啬”表现,反而使其股价持续遭遇资金冷落。市场的信任是溢价的前提,而信任的恢复,恰恰是浙商银行这几年最稀缺的“资产”。
当然,不能将股价低迷全部归咎于管理层与分红,企业自身的成长性也是关键。相较于宁波银行稳健扩张、杭州银行利润高增,浙商银行近年来的盈利能力始终徘徊不前。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净利润151.86亿元,同比仅增长0.92%,不仅低于通胀水平,也远低于同业平均的8%以上增速。在资本市场的语境中,这样的“增长疲软”,无异于自断臂膀。
穿越风雨的代价
如果说资本市场是情绪波动的放大器,那么银行的基本面数据则是理性的映照。过去三年,浙商银行在监管、市场和内部治理的三重压力下,展开了一场艰难的“化险攻坚战”。这场战役的背景,是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在“影子银行”业务盛行时期,浙商银行曾高度依赖理财池、通道业务、非标债权,在风险控制极度宽松的体系下快速扩张,却也为后期埋下巨大隐患。
截至2021年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达1.53%,其中房地产对公不良激增至10.52亿元,同比增长621% 。更令人警惕的是,彼时该行仍有接近2000亿元“历史不良”资产待处置。2022年初,新上任的陆建强明确提出“化风险”作为首要任务,成立专项清收小组,对问题资产“拔钉子式”整治。
经过三年清收,到2024年底,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38%,历史遗留资产已基本出清,房地产不良率同比下降近一个百分点至1.55% 。这一成绩并不容易,尤其在全国银行系统面临地产暴雷、信用收缩背景下,能实现持续压降已属不易。
正因为如此,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今年4月颇为自豪地表示,“这三年尤其是2024年,我们实际上在化解不良资产方面的力度是很大的。通过三年时间把浙商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形成的近2000亿元不良历史性地化解掉了。当初恒丰银行出险是注入了1000亿元,我们是就靠这三年自己挣回来的钱,一年一年地填。当时省委交给我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化解不良,今天可以跟大家说,历史包袱基本出清。”
但不得不提的是,浙商银行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2024年,该行减值准备同比增加8%,不良处置同比大增35%,净利润几乎零增长,拨备覆盖率亦由高点持续下滑至178.67%。更具警示意义的是,截至2024年三季度,逾期率攀升至2.16%,其中90天以上逾期占比超过119%,说明部分风险已从“潜伏期”进入“显性化”阶段。
更令人担忧的,则是其核心盈利能力的边际衰退。2024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净息差降至1.80%,同比下降30BP,而净利息收入同比下滑1%,贷款增长乏力,存款亦在三季度首次出现环比萎缩。其中,贷款同比增速由上半年10%跌至7.6%,吸收存款环比减少245亿元,显示资金“脱离”迹象初现。
在监管持续加码背景下,浙商银行的合规负担也在加重。2025年一季度,该行已收到逾2000万元罚单,仅上海分行即涉及15项违规行为,包括信贷审查不规范、同业资金流向不明等典型问题。市场对其内控能力的信任,再次遭遇打击。
更让市场难以忽视的,是与同处江浙的银行对比下的“掉队”现实。2024年,宁波银行净利润达271亿元、同比增速6.2%;杭州银行净利169亿元,增长达18%。而浙商银行仅实现151亿元净利,增速不足1%,在“浙系三杰”中跌出第一阵营。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关键监管指标亦落后于宁波与杭州银行。
这意味着,浙商银行不仅在资产规模上面临追赶,更在利润质量、资本结构、风控模型等核心指标上逐步失去“浙系一哥”的光环。
向市场还债,向未来交卷
管理层动荡、风险资产压顶、利润增长乏力、股价低迷……浙商银行的这三年堪称穿越周期的缩影。陆建强卸任时曾说,“三年来穿越风雨”,这既是一句总结,也是一种隐喻。在高管贪腐频发、外部环境恶化、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浙商银行一度在崩溃边缘反复徘徊,但并未真正倒下。这本身,是一种韧性。
如今,新任行长陈海强走马上任,面对的将是一个“刚刚止血”的银行。他必须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重建市场信任。这意味着,浙商银行不仅要讲清楚自己的资产质量,更要拿出可持续的利润增长路径、明确的股东回报战略,以及透明、稳健的管理团队。
资本市场不信眼泪,只信兑现。对浙商银行而言,过去的“教训”已够深刻,是时候向投资者和市场还一份信心,也向未来交出一份真正可持续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