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厦门银行的“冰火两重天”:股价飞涨背后暗藏经营隐忧

访客 2025-07-25 15:28:10 45416
厦门银行的“冰火两重天”:股价飞涨背后暗藏经营隐忧摘要: 来源:发现网股价飞升,业绩却出现双降,大客户贷款收缩,厦门银行未来承压,资产质量同样暗藏风险,逾期贷款和重组贷款激增。在...

来源:发现网

厦门银行的“冰火两重天”:股价飞涨背后暗藏经营隐忧

股价飞升,业绩却出现双降,大客户贷款收缩,厦门银行未来承压,资产质量同样暗藏风险,逾期贷款和重组贷款激增。

在2024年A股银行板块整体表现平淡的环境中,厦门银行却走出了一波引人瞩目的行情。截至7月23日收盘,其股价收于7.39元每股,创下年内新高,年内涨幅超过40%,高居A股42家上市银行涨幅榜首位。

不过市场的热烈追捧与厦门银行基本面显露的疲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业绩方面,2024年厦门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2.6%,是A股42家银行中唯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的银行,2025年一季度厦门银行营收净利润双降。

业绩表现不佳的同时,厦门银行资产质量暗含风险,不良率虽然只有0.74%,但是逾期贷款和重组贷款规模却出现了激增。尤其是重组贷款2024年不仅规模达到39亿元,增幅更是翻了一倍都不止。不仅如此,厦门银行贷款也出现收缩,未来可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针对业绩、市场表现、资产质量等问题,发现网向厦门银行发送调研求证函,截至发稿前,厦门银行未就相关问题给予合理解释。

营收净利失速 业务萎缩盈利承压

2024年年报显示,厦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7.59亿元,同比微增2.79%。更令人担忧的是其盈利能力的下滑: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95亿元,较上年减少0.69亿元,同比下降2.60%。这使得厦门银行成为A股42家上市银行中仅有的两家净利润同比下滑的银行之一。

(主要财务数据截图:厦门银行2024年度报告)

这种颓势在2025年并未扭转,反而加剧。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大幅下滑18.42%,仅为12.14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锐减14.21%,降至6.45亿元。业绩引擎明显熄火。

深入剖析其业绩构成可以发现,厦门银行高度依赖传统利息收入的商业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利息净收入是其营收基石,占比约70%。然而,2024年该项收入仅为40.05亿元,较2023年的43.26亿元缩水超3亿元。

具体来看,作为支撑利息收入的两大支柱,贷款规模与息差,双双亮起红灯。首先,贷款规模出现下降。截至2024年末,厦门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为2054.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97亿元减少42亿多元。作为银行安身立命的根本,贷款资产的收缩直接抑制了生息资产扩张。

(盈利能力指标截图:厦门银行2024年度报告)

其次,净息差持续收窄。2022年-2024年,厦门银行净息差为1.53%、1.28%、1.13%。2024年1.13%的水平,显著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净息差1.52%。这反映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LPR下调背景下,其资产端收益承压而负债成本相对刚性的困境。净息差的加速收窄对以利息收入为主的厦门银行盈利能力构成直接侵蚀。

净息差持续收窄外,资产收益率明显下滑。平均加权资产收益率(ROA)从2022年的11.38%、2023年的11.20%,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9.36%,盈利能力下滑态势明显。

客户结构变化,大客户流失集中度风险犹存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是其核心客户群的流失。数据显示,前十大客户贷款余额锐减,从2022年的峰值78.97亿元,降至2023年的71.34亿元,2024年进一步萎缩至62.7亿元,两年间流失超16亿元。与此同时,最大客户规模也显著缩水,2022年至2024年,其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余额从14.65亿骤降至11.95亿、8.5亿。

此外,贷款集中度虽降仍高。据年报数据,该行前十大客户贷款集中度从2020年的22.44%下降到2024年的16.26%,五年间降低了6.18个百分点,表明其正有意分散风险。但16.26%的集中度水平,仍显著高于许多大型银行。核心大客户的持续流失,特别是最大单一客户贷款腰斩式下滑,不仅直接影响当期业务规模,更可能暗示其在维系和服务核心企业客户方面遇到了挑战(如风控趋严、客户自身经营变化或竞争加剧)。

表面上看,厦门银行2024年末的不良贷款率0.74%,在A股上市银行中处于优秀水平。然而,不良率这个单一指标未能描绘资产质量的全貌,其背后潜伏着不容忽视的隐患。

(资产质量截图:厦门银行2024年度报告)

其中,逾期贷款和重组贷款规模却出现了激增。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末厦门银行的逾期贷款金额高达29.91亿元,较上年末大幅增加6.84亿元,增幅高达29%,远超贷款总额的负增长。逾期贷款占比也从上年末的1.10%攀升至1.46%。逾期贷款通常是潜在不良的先行指标,其快速攀升预示着未来资产质量恶化的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重组贷款规模则从2023年末的17.9亿元,猛增至2024年末的39亿元,一年之内翻倍不止。重组贷款的大幅增加,通常是银行为避免贷款立即不良化而对困难企业采取的展期、降息等重组措施的结果。这往往意味着相关贷款已经存在显著的信用风险,只是通过技术手段暂时延缓了不良的认定。重组贷款规模暴增,是资产质量承压的最直接、最强烈的信号。

行长186.7万元同行第二,经济深层次转型或存瓶颈

从薪酬看,2024年,厦门银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层薪酬总额总计18 94.9万元,较2023年下降148.1万元,降幅达7.2%。近三年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面,2022年薪酬总额为1949.02万元,2023年薪酬总额为2043.02万元,2024年薪酬总额为18 94.9万元。从2022年到2024年,董事和高管薪酬总额减少54.12万元,仅微降了降幅2.78%。

虽然薪酬总额较2023年有所下降,但在银行业整体降薪的背景下,厦门银行高管总薪酬在42家上市银行中依然排名靠前,且有多达11位高管薪酬在百万元以上。

具体来看,原董事长姚志萍报告期内税前薪酬为167.1万元,较上年增长14.3万元,涨幅9.4%;而行长吴昕颢的最高薪酬186.7万元,较上年降低1.8万元。但是,在42家上市银行行长薪酬中,厦门银行行长吴昕颢的薪酬排名第六位,在上市城商行中更是排名第2位。

剥离市场喧嚣的估值,厦门银行在经营层面正面临深层次的转型瓶颈和发展困局。首先是业务结构单一,转型步履维艰:高度依赖对公业务和传统息差收入,零售转型、财富管理、中间业务等非息收入的拓展成效不足,在利率下行周期中抗风险能力弱。

其次,科技赋能滞后。相比头部银行和部分领先的互联网银行,其在金融科技投入与应用、线上化服务能力、数字化风控等方面存在差距,影响了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提升。

第三个就是区域经济依赖性高。作为扎根福建的区域性银行,其业务发展与区域经济高度绑定。若区域经济增速放缓或主导产业(如房地产、贸易)波动,将显著影响其资产质量和业务拓展。

最后,核心客户流失成谜。前十大客户尤其是最大单一客户的持续流失,其背后的具体原因亟待厘清,是主动的风险规避,还是服务能力不足或核心竞争力的流失?这对未来稳定业务基本盘至关重要。

厦门银行的困境,也是中国众多中小银行的一个缩影——在宏观经济增速换挡、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科技重塑格局的大背景下,依赖传统模式的区域性银行正普遍面临息差缩窄、规模增长乏力、资产质量承压、转型突破困难的巨大挑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