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月之暗面,豪赌社区

访客 2025-05-14 20:04:56 70528
月之暗面,豪赌社区摘要: 作者 | 刘宁 编辑 | 魏晓“沉寂”许久的大模型独角兽月之暗面,在DeepSeek、腾讯元宝的凶猛攻势下,一边调整技...

作者 | 刘宁 编辑 | 魏晓

月之暗面,豪赌社区

“沉寂”许久的大模型独角兽月之暗面,在DeepSeek、腾讯元宝的凶猛攻势下,一边调整技术竞争策略,一边押注内容社区寻求造血自救。

4月14日,澎湃新闻曝出月之暗面的首个内容社区产品正灰度测试中,具体上线时间待定。社区入口位于应用顶部导航栏Kimi右侧的“发现”栏目。

据AI蓝媒汇了解,现阶段社区内容主要由官方账号发布,个人用户仅限转发与Kimi的对话记录,原创图文、视频发布及搜索功能尚未开放。

与Character.AI、星野、猫箱等以 AI bot 为中心形成的社区不同,月之暗面打造的社区更类似于知乎、微博等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流社区形式,内容覆盖科技、财经等垂直领域,Kimi在其中只是一种辅助探索内容的工具并充当评论区气氛组的角色。

AI产品做社区,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以社交关系链增加用户留存率、减少获客成本并探索商业化变现。字节的即梦、快手的可灵、百度的文小言早已将社区融入产品,OpenAI也被曝正在开发类似马斯克X平台的社区平台。

月之暗面盯上社区,无疑也是这个逻辑。DeepSeek爆火后,AI六小龙从技术竞赛转向差异化生存,同时还面临大厂生态挤压和开源竞争的双重压力。但对于无依无靠、在投流与技术突破上渐显力不从心的月之暗面而言,做社区,更像是一场仓促上马的防御性布局。

风光不再

2024年3月,Kimi的无损上下文能力从约20万汉字提升至200万字,不仅填补了国内C端长文本AI工具空白,更成为全球长文本模型的标杆。彼时C端大模型市场尚属蓝海,再叠加“烧钱”获客的市场推广与运营策略,Kimi一度成为国民级应用工具,访问量迅速增长。

这个2023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也因此被视为最具潜力且国内话题度最高的AI明星企业。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Kimi全平台月活跃用户达2101万,全年复合增长率69.4%,稳居国内AI应用次席,与豆包、文小言并称“AI原生三强”。

但步入2025年,异军突起的DeepSeek以更精准的C端定位和低价高能优势杀入战场,在无任何广告宣传的情况下,短短七天,就实现了破亿人次的用户访问。加之豆包、元宝、通义等大厂AI产品持续迭代与投流,种种冲击下,“AI六小龙”中的其他大模型要么选择拥抱DeepSeek,要么寻找细分市场,间接竞争,如智谱AI专注于金融与政务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MiniMax则是尝试与海外市场深度绑定,试图在“AI+社交陪伴”领域开辟新战场。

然而对于月之暗面来说,这是一场避无可避的直接竞争。但结果可想而知,Kimi陷入技术迭代滞后、商业化受阻、巨头生态挤压三重困境,优势逐渐被稀释,增长神话戛然而止。

QuestMobile数据显示,3月份,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月活规模分别达到1.9亿、1.1亿、0.4亿,而Kimi月活数量仅为0.18亿。显而易见,杨植麟在去年11月给Kimi定的最核心目标—提升留存,已然失败。

在AI应用赛道马太效应加剧的背景下,头部玩家凭借技术红利与生态优势持续虹吸用户,而无人帮衬的Kimi已有掉队迹象。

同时,据App Growing统计,Kimi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广告投入已缩减至1.5亿元,较去年第四季度的5.3亿元骤降72%。对于这一投流刹车举动,月之暗面内部解释为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战略调整影响”。

但结合行业动态分析,这一市场推广策略的调整或许表明月之暗面已清楚意识到靠纯“烧钱”与大厂抢用户不可持续,如果还想继续留在牌桌上,只能迂回探索,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创新应用,利用产品功能层面的创新体验实现差异化竞争。

月之暗面,也正是这样做的!

自2024年12月起,Kimi以密集的技术迭代回应市场竞争,连续发布视觉思考模型k1、k1.5多模态模型、“Moonlight”轻量级MoE架构,并开源Kimi-VL视觉语言模型及Kimina-Prover技术报告。到5月13日,其产品界面完成重大升级—采用简洁的无边界交互设计,取消标志性聊天气泡,从而更高效适配多模态内容并增强工具能力。

商业化层面,Kimi也放下姿态,选择与网易手游、小红书、华为等达成合作,例如5月12号Kimi在小红书平台发起的“21天打卡挑战”,就是其在营销推广上的重要尝试,助力Kimi触达C端用户、探索社区运营模式。

然而这些看似密集的动作并未引发市场热议。

或是短时间内难以在模型性能上实现突破性领先,又或是亟需稳固来之不易的存量用户,月之暗面不得不把目光放到长坡厚雪的社区赛道。

孤注社区路

社区可以通过优质内容吸引用户长时间停留,破除AI工具型产品用户用完即走的窘境,搭建用户间的强关系网络,构筑流量蓄水池,形成社区文化,提高日活数,最终实现商业化突围。毕竟像月之暗面这样的创业公司和大厂拼资金和流量渠道是不现实的,靠烧钱换用户增长的商业模式如今也行不通了。

但从事AI产品运营的行业内人士对AI蓝媒汇指出,Kimi社区将会带来严重的产品定位问题,月之暗面若分配不好未来社区功能与核心对话服务的权重,社区与AI助手未能形成有机协同,可能会导致用户体验分散。

“作为技术型企业,月之暗面向产品运营领域跨界探索,其风险系数高于常规产品迭代,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层面的精细化运营能力,以及在一年内找到技术优势与社区生态的价值共振点。”

AI工具助手与内容社区存在明显的断裂感,前者依赖技术性能,要拼底层大模型,而后者考验的是精细化的运营能力,如何让AI工具深度适配社区场景,如何在较长时间的“冷启动”中与其他已经成熟运行的AI产品的社区进行差异化竞争,都是月之暗面的核心考验。

此外,先不论月之暗面是否考虑从微信元宝、字节豆包等成熟产品中争夺用户,即便巩固上一阶段已经留存沉淀下来的用户也并非易事。在AI大战的下半场,想换新玩法的月之暗面,核心竞争力究竟体现在哪里?是模型性能上的突破,还是社区运营的创新?这一问题目前来看仍不明朗。

再者,社区商业化从来不是坦途,无论是传统成熟社区还是AI社区,都面临着内容分享纯粹性与商业变现的激烈对抗,过度广告化还会导致用户流失;内容审核与尺度把控不严带来的潜在风险更加考验社区运行者的能力和AI大模型公司的运作水平。

百度贴吧作为国内最大的兴趣社区,就曾在商业化尝试中牺牲了用户体验,包括“血友病吧事件”在内的多起舆论危机更是导致用户信任崩塌。像星野、猫箱等AI社区也因内容同质化、用户新鲜感消退后,日下载量暴跌,付费意愿低迷。

Kimi社区若不能平衡用户体验与商业需求,很可能陷入口碑与营收的双重困境。

在激烈的AI竞争面前,月之暗面将早已挤满同行的内容社区当成造血自救的救命稻草,但既无大厂庞大流量池的支援,也无技术代际优势,其转型难度可想而知。

月之暗面想要换道超车,通过应用创新去解决生存难题,但可曾想过,用户在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为何要迁移到一个刚开放且功能残缺的Kimi社区呢?

这场换道超车的豪赌,胜算或许比月之暗面想象中的更为渺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