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人少年获补考机会:讲规则与讲良心并不矛盾 | 黄河时评

新黄河评论员:李明
近期在舆论场引起热议的,救人少年姜昭鹏为救同学春季高考语文缺考一事迎来完美结局。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今天下午发布公告,2025年5月10日上午,我省春季高考知识考试开考。当天早上,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考生姜某在与同学乘车赴考点途中,因抢救并护送突发心梗的同学就医耽误参加首场语文考试。当地教育招生考试单位和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核实情况属实。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天上午,烟台市委政法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相关人员来到山东城市服务技师学院,授予姜昭鹏和网约车司机王涛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作为一项烟台市最高层级的见义勇为褒奖,此举释放的正向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就在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之前,舆论场对该如何妥善安置这位少年的争议可谓纷纷扰扰。有人认为这位少年完成了一场教育之外的关于道德的满分考卷,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他敞开怀抱,但同时也有网友认为如果动辄更改规则,容易让投机者找到可乘之机。
如果我们回到各自视角下就能发现,这两种讨论没有谁对谁错,大家关心的无外乎都是公平二字。在舆论的天平上,一边站着关心施救者境遇的公众,他们朴素地认为一位对他人生命的尊重超越自身利益得失的少年,不应该被冰冷地排除在考场门外;另一边,则站着忧心教育公平的人,他们担忧捍卫高考公平的铁幕如果出现了裂缝,侵蚀的将是更多人群的利益。
基于此,相关部门如何做到既捍卫抽象的公平,又能守护具体的良心,这对舆论的定分止争至关重要。
回过头来看,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在最初舆论鼎沸接受媒体采访时口风的严谨也并无不妥——确保在高考这一刚性公平面前的任何变通之举,都必须是基于严格的程序认定而非舆论施压下的轻易妥协,这保护的将不只是当事少年一人,而是无数个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万千家庭的利益。
从获得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到如今重新获得考试机会,皆大欢喜的背后,是要求有关部门在讲求原则的同时也要讲求良心。如果说救人少年的善举是在考场之外完成了一场品德考试,那么山东有关方面,也在完成一张答卷——在捍卫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托举住这位见义勇为的少年和他背后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让善行与善心不被辜负,这样的价值理念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之源。
其实,无论是讲原则还是讲良心,无论是褒奖道德还是守护公平,二者都不是非此即彼。规则的前置条件就必须是良心,而广义上的公平本身就蕴含在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之中。只要政策足够善意,程序足够透明,二者完全可以和谐共生,也可以动员更多向善的社会能量。
我们深知,善良与勇敢有时是需要成本的。有时需要付出的只是一顿讥讽,有时需要付出的是一场考试,有时候需要付出的甚至是宝贵的生命。从张雪领到栾留伟,再到姜昭鹏,在千钧一发之时,见义勇为者顾不上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就应该坐视他们白白付出。
在这场补考保卫战中,我们看到了不计得失的勇敢少年,关心公平正义的网友,以及珍视规则与善行的有关部门,这种以具体的人为尺度的讨论与互动,才是公共讨论该有的样子。
相关新闻>>
山东烟台学生因救人错过春季高考语文考试,山东省招考院回应:启用副题,安排参加考试
编辑:刘丹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