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高增长不再?近视防控大单品遭遇“生死劫”

访客 2025-05-06 12:26:33 28003
高增长不再?近视防控大单品遭遇“生死劫”摘要: 近视防控需求增长旺盛,角膜塑形镜却显现出颓势。据爱博诺德、昊海生科、欧普康视三大上市公司最新业绩数据显示,角膜塑形镜销售收入或出现负增长,或增速急剧下滑;也有企...

近视防控需求增长旺盛,角膜塑形镜却显现出颓势。

高增长不再?近视防控大单品遭遇“生死劫”

据爱博诺德、昊海生科、欧普康视三大上市公司最新业绩数据显示,角膜塑形镜销售收入或出现负增长,或增速急剧下滑;也有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现状,开始下调产品出厂价。

前些年,角膜塑形镜几乎是近视防控领域最具声量的器械大单品,早期上市的国产产品也吃到了市场渗透率提升、国产替代的红利。而今,少数几家独享市场的高增长期正在过去,随着同类品牌增加,其他近视防控产品冲击,角膜塑形镜领域将迎来变局。

拥挤的角膜塑形镜赛道

过去一年里,三大上市公司的角膜塑形镜整体已告别高增长状态。

2024年,爱博诺德角膜塑形镜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8.03%,与2022年、2023年分别达62.09%、26.03%的增速相比,持续大幅下滑。昊海生科的“亨泰Hiline”角膜塑形镜作为2011年上市的成熟产品,受到明显冲击,2024年收入下降;“迈儿康myOK”和“童享”两款上市更晚、透氧率更高的产品销量增长,才对冲了老产品销量下滑的影响。欧普康视以角膜塑形镜为主的硬性接触镜类产品则出现了负增长,销售收入7.62亿元,同比下降6.73%。

纵观近视防控市场,角膜塑形镜遭遇颓势主要有多方面原因。

目前,近视防控手段日渐多元,离焦框架眼镜、离焦软镜、低浓度阿托品等产品涌现,尤其是在消费降级背景下,离焦框架眼镜以更简单的配镜方式、更实惠的价格、更低的使用成本广受欢迎。多样化、更便捷的近视防控方式挤压了角膜塑形镜的市场空间。

在此背景下,已有角膜塑形镜开始降价。例如,爱博诺德在2025年一季报中披露,由于近视防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已下调了角膜塑形镜的出厂价格,该产品对公司业绩增长的贡献也有所减弱。欧普康视也在财报中提到,产品的出厂和零售价格下调,毛利降低,硬性接触镜行业目前处于发展瓶颈期。

当然,竞争激烈的更直接原因,是角膜塑形镜参与角色增加。

近几年里,角膜塑形镜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也从曾经的少数几家发展到如今的20多家,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截至目前,国内已获批的角膜塑形镜达24款,仅2025年前4个月就有3款产品获批。

进口产品方面,除了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欧几里德、露晰得、CRT、阿迩发等品牌之外,2025年又新增了法国的DRL、以色列的奥拉·沐野。国产方面,除了三家上市公司旗下产品之外,艾康菲、视达佳等品牌也迅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菁眸、爱柯尼等一批国产新品牌陆续上市。2025年4月,欧普康视的新一代角膜塑形镜产品获批。

已获批的角膜塑形镜产品,资料来源: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企业公开信息(“——”为暂未获取到相关公开信息)

与此同时,仍有爱博诺德、高视医疗、昊海生科、乐普医疗、蕾明视康、世纪康泰、威尔视、眼得乐等企业的角膜塑形镜新产品处于研发中,产品数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处于研发阶段的部分角膜塑形镜产品,资料来源:企业财报或官网官微

对于阿迩发、欧几里得等广受欢迎的进口品牌来说,国产化成为必选项,以实现降本增效。

其中,阿迩发无锡工厂投产后,国产版阿迩发角膜塑形镜已于2024年4月上市。欧几里得也正在推进国产化进程,在2025年COOC大会上已公布了其国产角膜塑形镜的临床试验数据。

以往,进口角膜塑形镜交付周期长达一个月至40天,国产约为一周。儿童近视进展迅速,若等待取片的时间过长,视力和角膜状态可能发现较大变化。“进口转国产”不只是更好地满足公立医疗机构的进院条件,减小关税战带来的确定影响,更可大幅压缩交付周期,与影响力渐增的国产品牌比拼效率。

简而言之,当前的角膜塑形镜市场,已形成了同品类之间激烈竞争,同时与其他防控产品抢夺市场的格局。

激烈竞争下的差异化优势

已上市的角膜塑形镜,矫正范围大多数在-4.00D以内,散光范围在1.50D以内;也有少数产品能满足更高的近视或散光度数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看,角膜塑形镜品牌增多,对医生和患者来说无疑是利好。不同产品从功能、价格等维度形成了更好的互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近视防控及小儿眼病中心副主任胡兰介绍,一些品牌推出了个性化设计,如非球面设计、小光学区、离焦量定制设计等,可调整镜片参数,满足不同患者的防控需求或提升防控效果。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角膜形态、屈光度、年龄和近视增长趋势,选择参数适配度高、防控效果好的品牌。“比如,对于近视度数增长快的低龄儿童,推荐定制设计的产品;也会参考以往患者的舒适度反馈,为那些敏感性高、对异物感耐受差的孩子,优先选择舒适度更高的产品。”

此外,各大品牌形成了各自的价格定位,目前已上市产品中,每副角膜塑形镜的终端价格约为5000元至15000元,价格梯度丰富,在参数适配的前提下,患者选择空间更大。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基于产品核心功能建立差异化优势,已成为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首先,迭代材料,以透氧系数的增加来进一步提升安全性,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方向之一。

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角膜塑形镜最核心的两大要素。有效性方面,睿盟希资本、菲特兰医疗联合创始人王溯介绍,当前主流产品防控效果越来越接近,对于个体来说差距更小;角膜塑形镜不能走同质化路线,而应从单一评估指标向多元化、多维度评估转变,除控制效果外,还需关注舒适度、安全性、干眼及眼表微环境等方面;其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眼表安全性、减少干眼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角膜需要氧气来保持透明,角膜缺氧会导致眼睛发红、干眼、角膜水肿、角膜溃疡等眼部疾病,因此,材料的透氧系数(DK值)是关系到角膜塑形镜安全使用的一大关键因素。

按照国家药监局规定,角膜塑形镜材料透氧系数最低值是90DK。此前已上市的角膜塑形镜产品中,透氧系数大多在100-140DK;2023年上市的Menicon Z Night角膜塑形镜,采用了目立康自研的ZOMA材料,透氧系数达到163DK;到2025年,透氧系数进入“180+”的时代。

2025年3月,菲特兰的奥拉·沐野上市,透氧系数高达180DK。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该产品基于高透氧材料、强化周边泪液交换和加深中心泪液池的设计,在透氧性能、眼表安全保障以及儿童干眼问题改善等方面表现出色。

2025年4月,欧普康视新一代角膜塑形镜获批,是基于欧普康视自研新材料OVCTEK 200研发的产品,透氧系数达DK185。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欧普康视还已完成第三代硬镜材料OVCTEK FX(暂定)的开发和FX型角膜塑形镜的注册检验,争取在2025年年内完成塑形镜临床试验的全部入组。

昊海生科在研的新型超高透氧角膜塑形镜也达到DK180,该产品2024年8月已启动临床试验。

其次,通过数字化验配方式提升配镜效率,配镜参数以可视化及数据支撑。

传统验配流程中,患者经过一系列眼科检查后,医院根据检查数据选择合适的试戴片,为患者试戴,根据试戴情况确定最终参数、下订单。目前,多款产品都支持数字化验配,实现免试戴配镜。数字化验配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等综合检测数据,分析角膜形态,确定配镜参数,以此降低人为误差、提高效率,还更好地避免了多人佩戴试戴片交叉感染的风险。

角膜塑形镜验配方法,资料来源:《角膜塑形镜验配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访谈

公开资料显示,视达佳、Menicon Z Night、童享、艾康菲、菁眸、爱柯尼等品牌均可采用数字化验配。

王溯表示,数字化验配并非完全取代人工验配,而是让验配方式更加多元。“不同医疗终端需求不同,有的追求效率,有的看重服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据了解,菲特兰的奥拉·沐野、倍晰伦实验室的DRL Night等品牌的角膜塑形镜,均提供了数字化验配、试戴片验配两种方式。

最后,角膜塑形镜在适应症拓展、满足个性化配镜需求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在胡兰看来,多数国产镜片仍采用传统设计,对角膜散光大、高度不对称或有圆锥角膜倾向的复杂病例适配能力有限;目前仅限8岁及以上儿童佩戴,针对儿童近视低龄化趋势应对能力有限。因此,角膜塑形镜在个性化、适应症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她认为,临床上除了需要更高透氧性能的产品之外,还希望镜片设计进一步优化,实现个性化、精细化定制;升级AI验配软件算法,减少换片率;针对低龄儿童、超高度近视及眼表状态复杂的病例,研究混合设计,扩展矫正范围。“另外,国外已有研究指出,在角膜塑形镜内植入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角膜状态、泪膜状况、佩戴时间等,通过更精准的数据了解佩戴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技术条件更成熟时,这或许也能成为产品迭代方向。”

近视防控,从大单品到解决方案?

近视防控市场增长确定性显著,政策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攀升、近视防控技术升级、视光产品材料迭代、数字化工具赋能……都将驱动市场增长。5月9日,动脉网将在苏州举办“近视防控数智化升级与创新论坛”,交流近视防控的研究新进展、监测新技术、科技新突破,欢迎大家点击报名。

对角膜塑形镜来说,2025年还将迎来另一关键节点——地方集采已达两年,集采的下一步动作,将成为影响市场格局的又一重要因素。

2023年,河北省牵头三明采购联盟开展了角膜塑形镜的集采,覆盖5个省区及三明联盟成员,5家企业的角膜塑形镜产品中选,降价幅度约20%-30%。本次集采的首个周期结束后,续约情况如何?是否会扩大集采范围、增加采购数量,甚至上升至全国全面?这些问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前两年相比,角膜塑形镜形成了更为充分的竞争,而产品竞争情况是开展集采的衡量因素之一。

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王溯认为,对角膜塑形镜产品本身而言,市场将呈现升级迭代、优胜劣汰的趋势,具有创新技术、突破设计和新模式的产品将推动行业升级。随着新产品上市和技术发展,行业内部将进行结构性调整,市场机会更多体现在结构性变化上。“不过,角膜塑形镜和离焦镜不应是竞争替代关系,而应是配合组合关系。未来,近视防控产品将从单品模式向解决方案模式发展,提供角膜塑形镜、离焦镜、离焦RGP、离焦软镜、视功能诊断训练等产品及综合服务,在不大幅增加患者支出费用的前提下,通过产品之间的升级和组合,帮助医生真正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持续性的防控方案。”

目前,已有企业捕捉到这一趋势,朝着综合解决方案的方向延伸。

例如,菲特兰已布局近视管理镜片(离焦镜)、角膜塑形镜、视觉诊断和训练等一系列近视防控产品。瑞生医疗的视光产品布局除了角膜塑形镜之外,还包括巩膜镜、离焦镜。世纪康泰的视光产品线覆盖RGP、巩膜镜、多元微透离焦镜及角膜塑形镜。天瞳医疗也在推出角膜塑形镜之后,推出了高阶像差离焦镜。威尔视则打造了角膜塑形镜、巩膜镜、便携式角膜地形图仪和智能AI验配系统等一系列产品。维视艾康特建立了角膜塑形镜、离焦镜、硅水凝胶多焦软镜的产品线。

几家上市公司中,爱博诺德在角膜塑形镜上市后,又推出了离焦框架镜,研发离焦软镜。随着产品布局的丰富,尽管2024年角膜塑形镜增速放缓至8.03%,但近视防控产品的整体营业收入实现了20.79%的增长。高视医疗的视光产品中,除了一系列检查设备之外,还包括离焦镜、RGP等。欧普康视也在丰富产品种类,形成包括软性减离焦接触、减离焦框架眼镜等近视防控产品在内的产品矩阵。

近视防控从单品到解决方案,可实现多个产品共享市场渠道,降低整体销售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他单品领域,市场格局也已初步形成,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已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以离焦镜为例,市场上不仅已有几大颇具影响力的进口品牌,还有国内大型光学企业布局。

角膜塑形镜相关企业即便从单品发展为解决方案,也需在重点产品上构建起足够强的核心优势,才能在市场上更好地立足。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