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格力、小米 “撕番位”,海尔虎视眈眈,都要争空调业第二?

访客 2025-09-02 11:09:47 45350
格力、小米 “撕番位”,海尔虎视眈眈,都要争空调业第二?摘要: 娱乐圈常见的“撕番位”之争,近日蔓延至家电领域,导火索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一条微博。8月中旬小米发布2025年二季度及年中业绩期间,其高管下场营销,卢伟冰转发...

娱乐圈常见的“撕番位”之争,近日蔓延至家电领域,导火索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一条微博。

格力、小米 “撕番位”,海尔虎视眈眈,都要争空调业第二?

8月中旬小米发布2025年二季度及年中业绩期间,其高管下场营销,卢伟冰转发行业UP主微博——该UP主援引奥维云网罗盘数据称“7月小米空调线上第二、全渠道第三”,引发讨论。

两天后,格力电器(000651.SZ)市场总监朱磊下场参战,发微博公开质疑卢伟冰所引数据的准确性,称“公开数据与截图不符,按相同查询条件,7月线上格力仍保持领先”,并附上截图对比。

随着事件发酵,最初发微博的UP主澄清:“两张截图来自奥维不同时间段数据,统计口径有修改,我不清楚这种更改是否频繁。”同时提及“今年5月格力线上销量第三、同比降0.29%”,附截图否认篡改数据。

这场由第三方机构数据统计维度引发的“罗生门”,揭开了空调行业竞争的遮羞布。目前双方口水战升级,争论从排名延伸至产品设计、技术与营销,侧面反映市场竞争激烈;结合格力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降2.46%的业绩,其焦虑不难理解。

格力下场 “打假”:图与事实不符

奥维云网未回应数据准确性时,朱磊转守为攻,质疑小米营销方式,指出卢伟冰转发的“小米与格力中央空调主板对比图”是“恶意处理的拉踩图”,被广泛传播以刻意引导“格力做工粗糙”的印象。

针对拆机对比图,朱磊提出两点质疑:一是图中格力机型十年前已退市,二是内部结构被动过手脚以制造凌乱效果。不过,这一回应被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用“转发原博主澄清+打油诗”的形式反驳。

拆机原博主则称,参与对比的格力空调为2022年5月生产,既非十年前机型,也未修改内部走线;同时强调未刻意贬低格力,说明其双主板设计利于维修,飞线是设计必然,不代表质量问题。

至截稿前,格力朱磊最新微博称:“技术比较可摆上台面,勿阴阳怪气、靠转发带节奏。”他还指出,小米中央空调仅有入门级风管机,而格力拥有多种先进技术与高端机型,人民大会堂、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均采用格力产品,“没必要用‘中央空调的天花板对比小米的起点’”。

追溯格力与小米的恩怨,绕不开董明珠与雷军的“十亿赌约”。2013年二人共同出席颁奖活动时,聊及“小米五年营收超格力”话题,董明珠提议赌“十个亿”。五年后小米未达目标,直至2018年才实现营收超越,而小米也在这一年正式进军空调、洗衣机市场。(延伸阅读:《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调卖不动了》)

但这个主办方安排的余兴环节,却被董明珠视作流量抓手,此后常在公开场合抨击小米,诸如“小米是小偷”“小米赔了格力50万”等言论多为情绪输出,小米则随之“辟谣”。

公允地说,董明珠作为企业家,在公开场合无实证支撑发表过激言论,此举并不恰当;而小米高管的“网红化”人设及对竞品的有意无意拉踩,也存在过度营销之嫌。

作为上市公司,格力与小米更应将核心精力聚焦产品研发与智能制造,以技术突破打磨更高品质、更优体验的产品,而非消耗公共资源陷入无意义争执——这种内耗对整个行业毫无价值。

番位之争的背后,是格力的焦虑

透过现象看本质,企业对“番位”的敏感,既折射出激烈的竞争心态,更暗藏焦虑,这与空调市场持续红海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直接相关。(详情见: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调卖不动了)

回到番位之争本身,2025年7月中国空调全渠道市占率(奥维云网、中怡康数据)显示,前三名依次为美的(29%)、格力(17%)、海尔(15%),小米(10%)第四、奥克斯第五。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名中仅海尔同比增4%,奥克斯份额持平,美的、格力、小米均同比降1%-2%。今年以来,作为白电老牌劲旅的海尔,在空调赛道发力明显,依托多年积累的品牌与渠道优势,已成格力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那么,格力为何如此忌惮小米?首先,近年空调销售从线下转向线上,这对像格力这样重金铺设线下渠道的传统厂商构成挑战。过去大家电销售主要依赖家电大卖场与专卖店,但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冲击下,线下优势已荡然无存。(详情见:找到接班人的董明珠,要把格力专卖店更名“董明珠健康家”)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冷年(2024年8月-2025年7月)全国空调销量8059万台,其中线上渠道占4903.5万台(占比60.8%),线下市场仅3155.7万台,无论销售规模还是增长幅度,线下均不及线上。

小米起家于互联网领域,早期借米聊积累用户,后靠“MIUI+手机”的软硬结合模式在消费电子市场立足;如今依托“人、车、家”战略,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后可融入生态体系,这一基础成为其进入大家电红海市场的原因之一。

小米家电业绩亮眼: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38.2%至2272.49亿元,二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业务收入387亿元(同比增44.7%,毛利率22.5%),其中大家电收入增66.2%,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60%),虽体量不及大厂,但抢占了不少份额。

反观格力,近年渠道整改(从线下代理转网批)虽基本完成,却经历经销商倒戈、全员销售叫停等阵痛;即便董明珠化身“网红”直播带货,2024年美的仍拿下家用空调销量第一(格力中央空调仍居首),对其冲击不小。2025年上半年,格力营收973.25亿元(同比降2.46%),归母净利润144.12亿元(同比微增1.95%),消费电器业务收入占比78.38%(同比降5.09%);虽未披露空调具体收入,但参考去年78.14%的占比,两者差异不大。

综合来看,空调仍是格力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前的核心业务,关乎公司业绩与股价,绝不能失守。今年董明珠不仅邀请前员工孟羽童直播,还将部分线下门店改为“董明珠健康家”突出个人IP,皆为提振销量。当前竞争格局下,格力既要应对美的、海尔的传统压力,又要防范小米的市场吞噬,叠加上半年营收失速、净利润微增,产生危机感实属正常。

欲争空调第二,谁最有实力?

空调家用领域近年无革命性技术更迭,董明珠提及的“核心科技”,核心指向压缩机等关键部件——材质、工艺、品控影响产品耐用性(如铜管优于铝管),而空调电子控制核心MCU芯片(28-45纳米制程),与高精尖手机芯片科技含量差距较大。

全球空调压缩机市场中,中国品牌依托装机量领先,美的系美芝(GMCC)、格力系凌达为头部;2024冷年压缩机销量TOP5为美芝、凌达、海立、瑞智、松下。其中,美芝2022年被美的全资收购,供自用及外销小米、奥克斯等;凌达2004年被格力收购,是其主力压缩机;海立(上海电气与日立合资)、瑞智(TCL合作)则供应海尔、海信等品牌。

美的、格力自2012年起凭自主压缩机业务稳居行业“双雄”,自产自销在成本控制、技术调整上具优势,但非压倒性——空调整机研发、设计、品控及市场定位、营销,同样影响竞争力。具体到“争第二”的玩家:

●海尔:无“网红产品”但口碑稳定,通过“海尔+统帅+卡萨帝”覆盖全人群,线下基本盘扎实,加大产品与营销投入后,追平格力份额可能性大;

●小米:凭线上渠道居第四,“人、车、家”生态与敏锐市场反应(如率先推出上吹风空调)是优势,但代工模式存品控、售后短板,武汉家电工厂投产或能改善;

●海信:线下家用空调份额约9.7%(截至2025年5月),新风空调单品全国第一,虽吸收前美的高管殷必彤,但收购科龙后未形成优势,暂处第二梯队,超越海尔、格力仍任重道远。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格力与小米的“番位”争夺,实则让海尔受到波及——从直观市场表现来看,海尔已跌出空调行业前三。

实际上,在2000年海尔空调非常强势,但之后陆续被春兰、格力等企业超越。今年,今年海尔空调将出货量目标设定为2500万台,这一目标不仅较格力去年4500万台的销量少了近一半,与美的去年7000万台的出货量相比,差距更为明显。

综上,中国空调市场“第二”的席位,已成格力、海尔、小米等企业角逐的焦点,各家凭借自身优势与策略全力竞逐,最终谁能站稳这一位置,仍需交由市场与消费者来检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