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股票交易超过3万亿,酒企茶企半年报陆续公布,消费要复苏了?

访客 2025-08-26 15:34:50 32713
股票交易超过3万亿,酒企茶企半年报陆续公布,消费要复苏了?摘要: 8月25日,A股市场全天震荡走高,超3300只个股上涨。截至收盘,沪指涨1.51%,报3883.56点,逼近3900点,深证成指涨2.26%,创业板指涨3%。△...

8月25日,A股市场全天震荡走高,超3300只个股上涨。截至收盘,沪指涨1.51%,报3883.56点,逼近3900点,深证成指涨2.26%,创业板指涨3%。

股票交易超过3万亿,酒企茶企半年报陆续公布,消费要复苏了?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近期,茅台等头部酒企以及上市茶业纷纷发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然而,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这两个传统消费赛道的表现略显承压,行业增长动能与市场预期之间出现微妙的差距。那么,其业绩表现彰显出哪些情况?

2025酒业半年考"冰火两重天"

2025年上半年,中国酒业呈现出显著的品类分化特征,不同细分领域的盈利表现与发展态势差异明显。白酒行业整体陷入深度调整,多数企业面临营收与利润双降的压力,顺鑫农业、酒鬼酒、水井坊等头部白酒企业净利润下滑,其中酒鬼酒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43%。部分中小企业如金种子酒、*ST椰岛更是陷入亏损,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

这一现象与白酒行业“量价齐跌”的整体趋势密切相关,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白酒产量同比下降7.2%,行业库存周转天数高达900天,800-1500元价格带出现严重价格倒挂,59.7%的企业利润率同比下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啤酒行业逆势增长,成为上半年酒业最大亮点,燕京啤酒、珠江啤酒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10.62亿元-11.37亿元、5.75亿元-6.52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啤酒企业对产品结构的优化。一方面高端化战略持续推进,精酿啤酒、低度产品占比提升;另一方面即时零售渠道的崛起满足了消费者碎片化需求,推动销量增长。葡萄酒与黄酒表现则相对疲软,多数企业仍未摆脱亏损困境,中信尼雅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扭亏为盈,但其净利润规模仅0.004亿元-0.006亿元,反映出行业整体复苏乏力,莫高股份、威龙股份等企业亏损进一步扩大,黄酒龙头金枫酒业虽减亏但仍未实现盈利,显示出小众酒种在消费收缩背景下的脆弱性。

这种变化的发生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政策层面,上半年“禁酒令”等政策收紧直接冲击政务消费与高端宴席场景,导致800元以上价格带产品需求锐减。消费端,消费者转向理性消费,主销价格带下沉,婚宴、升学宴等场景从简趋势明显,推动行业向大众市场回归。同时,渠道变革与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线上渠道与即时零售成为酒业增长新引擎,2025年前5个月白酒线上销量突破6000万瓶,超四成企业线上业务占比提升,华致酒行等流通企业通过“线上下单、门店发货、极速配送”的即时零售服务模式,精准承接应急用酒需求,渠道效率显著提升。

双雄折戟,茶业入冬上市茶企半年报透视行业困境

酒产品销售承压,茶行业也不容乐观。近期披露的半年报数据显示,即便是行业头部企业也难逃业绩下滑困局,折射出茶产业在消费复苏乏力背景下的普遍困境。

作为国内上市茶企之一,天福茗茶(HK06868)上半年业绩出现显著滑坡。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6.73亿元,同比下降17.05%;净利润4874.70万元,同比降幅达29.47%,净利率下滑至7.24%,较去年同期减少14.97个百分点。经营现金流更出现1.27亿元的同比减少43.06%,显示终端市场动销乏力已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另一家上市茶企澜沧古茶(06911.HK)的处境更为严峻。公司公告预期上半年收入同比锐减38.5%至40.0%;盈利端更出现由盈转亏的转折,净亏损约2800万至3200万元。管理层将业绩变脸归因于终端消费市场复苏缓慢及管理层调整双重因素,反映出行业环境与内部治理的双重压力。

两家企业的困境,恰是茶行业资本化艰难的缩影。尽管国内茶叶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但行业长期呈现“有品类无品牌”的分散格局,多数企业受制于标准化程度低、供应链管理粗放、财务透明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资本市场要求。目前A股市场仍无茶企成功上市,两家港股上市企业的业绩波动,更凸显茶企在资本化道路上的脆弱性。

从行业基本面看,消费需求收缩与成本压力上升的双重挤压持续加剧。一方面,礼品茶市场受宏观环境影响明显收缩,大众消费市场又面临激烈价格竞争;另一方面,茶叶原料、包装、物流等成本持续上涨,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对于高度依赖线下门店的传统茶企而言,渠道转型滞后与数字化能力不足,更使其在市场变化中应对乏力。这场行业寒冬之下,茶企的生存考验正全面升级。

变局下茶业酒业如何破局

在消费市场变局与行业深度调整的双重压力下,茶业与酒业需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系统性创新重构增长逻辑。两者虽分属不同赛道,但在破局策略上存在共通性与差异化路径。

产品创新需锚定新消费需求,酒业可借鉴江小白“小瓶酒+情绪营销”的破圈经验,开发低度化、健康化、场景化产品矩阵,针对Z世代推出果味蒸馏酒、草本养生酒,为商务场景设计轻奢小瓶装,在保留传统工艺内核的同时实现口感革新;茶业则需突破高端礼品定位,参考奈雪的茶“茶饮+烘焙”模式,将传统茶元素融入现制饮品,开发冷萃茶、茶咖融合产品,实现产品形态的年轻化表达。渠道变革要构建全域融合网络,传统酒企应加速线下体验+线上裂变转型,借鉴茅台i茅台的D2C模式,通过会员积分体系沉淀私域流量,同时布局社区团购与即时零售,缩短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链路;茶企需重构"门店价值",将线下终端从销售渠道升级为文化体验空间,如设立茶艺工坊、举办茶会沙龙,同步通过直播电商展示茶山溯源与制作工艺,增强消费者信任度,针对下沉市场可开发简易冲泡的"县域定制款",通过夫妻老婆店构建毛细血管式分销网络。

供应链优化是降本增效关键,酒业可借鉴五粮液"数字化供应链"经验,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原粮溯源与生产流程可视化,降低中间流通成本;茶企需破解"小散乱"的产业困局,如牵头建立茶叶种植联盟,统一农资供应与采摘标准,通过规模采购降低原料成本,通过小批量定制生产应对市场需求波动。

文化赋能方能穿越周期波动,酒业需在传统酿造技艺基础上注入现代审美;茶业则可深挖地域文化IP,如武夷岩茶绑定丹霞地貌研学,安溪铁观音结合茶文化非遗传承,通过"茶叶+文旅+教育"模式拓展价值链,在礼品市场收缩的背景下,更需将文化价值转化为日常消费场景的情感连接,开发"节气茶礼""生肖酒"等周期性产品,降低对单一礼品市场的依赖。

这场行业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以产品创新为矛、供应链优化为盾,在坚守品质底线的同时重构消费价值,无论是茶企的“传统新生”还是酒企“经典再造”,唯有将行业根脉与时代需求深度耦合,方能在不确定性中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