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业绩下滑,煌上煌和紫燕谁能率先破局?

访客 2025-08-26 11:00:53 28207
业绩下滑,煌上煌和紫燕谁能率先破局?摘要: 文丨李振兴日前,在卤味领域,煌上煌和紫燕食品发布的2025年业绩报告显示,煌上煌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84亿元,同比下降7.19%。并且,2021年至20...

业绩下滑,煌上煌和紫燕谁能率先破局?

文丨李振兴

日前,在卤味领域,煌上煌和紫燕食品发布的2025年业绩报告显示,煌上煌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84亿元,同比下降7.19%。并且,2021年至2024年,煌上煌收入一直处在下滑通道。

紫燕食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4.73亿元,同比下降11.46%;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下降47.2%;并且,紫燕食品2023年、2024年的营收也一直在下滑。

两个企业的规模都在缩减,且都在寻求新的出路。煌上煌收购了一家冻干企业,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紫燕食品也在不断投资,扩展其在相关领域的布局,并加快海外市场布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两家企业救赎之路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但就两家企业而言,他们很容易出现“主业不强、副业太多、战线太长”的困境。

煌上煌收缩战线

截至6月30日,煌上煌肉制品加工业拥有2898家专卖店,较2024年末的3660家专卖店净减少762家,闭店率超过20%。

从门店类型来看,直营门店从241家减少至194家;加盟店从3419家缩减至2704家,减少了715家,加盟店成为关店潮的主力。此外,2025年上半年关闭的715家加盟店中,约80%集中在非核心市场,这反映出煌上煌“收缩战线、聚焦优势区域”的策略。

战线收缩的同时,业务板块也在收缩。酱卤肉制品作为传统优势业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17亿元,同比下滑11.65%;米制品业务实现营收3.12亿元,同比下滑1.36%。

煌上煌在财报中称,2025年上半年业绩主要受消费场景变化和门店拓展不利影响。消费场景变化导致酱卤肉制品加工业老店单店收入持续同比下降,同时公司门店拓展不达预期,门店数量出现负增长。

虽然整体营收下降,但煌上煌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增长26.9%,这主要得益于生产成本回落与销售费用下降。上半年,原材料中鸭颈、鸡翅尖、鸭翅的平均采购价格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38.7%、32.17%、21.35%;同时,煌上煌人工成本、线上线下促销等销售费用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销售费用额同比下降27.38%。

更令煌上煌担忧的是,近几年业绩一直处于下滑区间。2020年,煌上煌实现营业收入24.36亿元,同比增长15.09%,这是近五年的营收最高值。2021年-2024年,煌上煌营业收入分别为23.39亿元、19.54亿元、19.21亿元、17.3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01%、16.46%、1.7%和9.44%。

在业内人士看来,业绩下滑主要源于卤制品行业竞争加剧和消费场景变化的双重压力。在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选择增多,煌上煌面临来自其他卤味品牌的挑战,市场份额受到一定程度挤压;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改变,消费场景发生较大变化,传统消费模式受冲击,而煌上煌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导致营收受影响。

收入持续下滑,使煌上煌的发展战略需重新审视和调整。原有的“千城万店”战略——2026年全国千城开万店、2025年营收21亿元、净利润1.45亿元的目标,面临较大挑战。

2025年,煌上煌以4.95亿元收购冻干食品公司立兴食品51%股份,正式进军冻干食品领域。

立兴食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2.51亿元,净利润4188.3万元,原股东承诺2025-2027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不低于2.64亿元。

紫燕门店增加收入减少

紫燕食品的门店规模仍在扩大。截至2025年6月,紫燕食品国内门店数量接近7000家,较2024年底的6205家保持稳定增长。

但紫燕食品的收入规模却在下滑。2025年上半年,紫燕食品实现营业收入14.73亿元,同比下降11.46%;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下降47.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262.17万元,同比下降49.28%。

尽管营收和利润下滑,但紫燕食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上涨28.7%,营业成本同比下降8.46%,显示出其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紫燕食品门店数量众多,通过全面推广现代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起全系统化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一体化,以及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的实时可视化,提升了运营效率。

虽然紫燕食品实现了IPO,但自IPO后,业绩就一直低迷。2022-2024年,紫燕食品营收从36.03亿元降至33.63亿元,年复合降幅达3.3%,主要受消费需求疲软、核心品类增长乏力影响,且每年下滑的因素各不相同。

2022年(上市首年),紫燕食品营收36.03亿元,同比下降32.28%;2023年营收35.5亿元,同比下降1.46%,单店收入下滑10%,夫妻肺片、整禽类等核心品类收入降幅超6%;2024年营收33.63亿元,同比下降5.28%,鲜货类产品收入占比近80%,但香辣休闲卤制品收入同比下滑25.9%。

不过,紫燕食品2023年净利润3.32亿元,同比增长49.46%,主要因原材料价格回落及生产工艺优化;2024年净利润3.46亿元,同比增长4.5%,但单店收入持续下滑,海外拓展与研发投入推高费用率至13.08%。

2025年上半年,紫燕食品净利润再次下滑,且毛利率降至22.24%,主要因人工成本上升及促销活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紫燕食品董事长戈吴超上任后,积极拓展企业生态圈。2023年,投资老韩煸鸡、京脆香烤鸭;2025年4月,通过子公司推出烤全鸡品牌“燕小二”,并通过海南紫禧参投设立重庆荣昌天香创投基金,将投资范围延伸到食品、农产品加工领域。

这似乎又走上了绝味食品曾经走过的路。

在海外市场,2024年5月,紫燕食品在澳洲开设首店,并计划陆续进军澳洲、美国市场。此外,紫燕食品选择与美国大华集团和创丰集团合作,借助对方的渠道资源进行门店拓展和品牌推广。

“主业不强副业太多”困境

对于煌上煌和紫燕食品的收购拓展动作,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两家企业都在推进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的拓展,表面看问题不大。但关键在于,两家企业并非领域内的“巨无霸”,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粉丝效应不强,综合实力不足,护城河既不宽也不深。在当前节点实施“五多”战略,大概率会“有去无回”。绝味食品和南方黑芝麻都是前车之鉴——企业陷入“主业不强、副业太多、战线太长”的困境,最终导致整体发展不可持续。

从个体来看,煌上煌通过收购立兴食品,能快速切入冻干食品领域,借助立兴的技术和资源开发卤味衍生新品,丰富产品矩阵,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立兴食品在B端渠道的资源,有助于煌上煌拓展业务领域,突破传统零售边界,实现多元化发展。

据悉,立兴食品成立于2006年,占地180亩,拥有37条先进的冻干生产线和大规模冻干炉设备,年产能高达6000吨冻干产品,是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品牌的产品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

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国冻干市场已有诸多企业布局,且多家企业的优势明显优于立兴食品。

欧瑞园集团创立于1999年,产品涵盖冻干果蔬食品工业原料、婴幼儿零辅食、冻干食药同源及滋补果茶汤料冲调块类等,与雀巢、亿滋、玛氏、迪士尼、名创优品等众多知名企业达成长期稳定合作。

新三和旗下有和厨、海福盛等品牌,主要产品包括冻干粥、冻干面、冻干米饭、冻干果片等;浙江星菜建有多条冻干生产线,年产能力达2万余吨。

顶能科技掌握100多种产品的冻干技术路线,为自嗨锅、海底捞等品牌提供冻干脱水蔬菜包,产品还出口国外。

冻干技术在宠物赛道的应用也较为广泛。煌上煌透露,立兴食品已有部分冻干产品(如冻干益生菌酸奶块、冻干果蔬、冻干肉类等)应用于宠物食品品牌企业。

因此,煌上煌或拓展宠物赛道,也备受关注。

在宠物食品赛道,冻干赛道同样拥挤。《2025中国宠物营养白皮书》数据显示,冻干类零食在猫用零食市场份额已达37.8%,其中500g装规格因兼顾经济性与存储便利性,在多宠家庭消费群体中的渗透率同比增长42%;《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在狗粮领域,冻干产品排在第二名,与膨化粮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紫燕食品选择的拓局赛道相对传统。

其中,老韩煸鸡创立于1998年,截至2025年,已在全国开设超过300家门店,其招牌无骨辣子鸡、有骨辣子鸡和辣子鸡贝贝三款单品,贡献了门店总销量的72%以上。

京脆香烤鸭的第一家门店诞生于2008年,目前在全国有300家门店,已成为上海最大的连锁烤鸭品牌,加盟店遍布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多个省市。

朱丹蓬认为,紫燕食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与当地合作方协同,有望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降低成本。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消费者的口味偏好、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各不相同;且紫燕食品的卤味食品在海外市场认知度相对较低,需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市场培养,这不仅增加市场推广成本,也加大了市场开拓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凭借收购冻干企业的战略布局,煌上煌在产品多元化和市场拓展方面展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紫燕食品虽也在不断创新产品,但主要集中在卤味品类拓展,产品多元化程度相对较低;其海外市场布局面临诸多挑战,短期内难以获得显著收益,且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布局风险相对较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