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业增长与业绩 “粉饰” 交织:科沃斯 6 成利润增幅中水分几何?

在国补政策的强力助推下,家电企业业绩普遍向好,2025年中期业绩得以充分兑现,清洁家电企业也不例外。科沃斯近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86.76亿元,同比增长24.37%;归母净利润9.79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60.84%。
从业务构成来看,科沃斯和添可两大自有品牌合计贡献收入84.6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97.58%,显示出核心品牌对业绩的强劲支撑。
然而,归母净利润60.84%的同比增幅远超营收增速,这一亮眼数字背后,除了国补政策的拉动,更与科沃斯的会计处理手段直接相关。在其对参股公司仙工智能的核算方式变更——从权益法转为公允价值计量后,尽管科沃斯并未因此获得实际的真金白银,却实现了1.45亿元的利润增厚,这部分利润占利润总额的15%左右。
此种仅通过调整会计核算方法实现的利润增长,并未反映核心经营能力的提升,不仅会削弱业绩的含金量,还可能引发关于其是否存在故意粉饰业绩的嫌疑。毕竟,这并非完全源于主营业务的实质性突破或盈利能力的真正提升,而更多是账面上的数字变化。
借力国补,主业增长迅猛
今年上半年扫地机器人行业行情见好,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扫地机器人行业规模加速扩张,零售量同比增长40.7%至315万台,线上市场均价3392元,其中3000元以上价格段机型零售额份额近80%。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国补政策的大幅优惠有效降低了消费者购买门槛,推动了中高端产品渗透率的显著上升。
在此背景下,科沃斯全能基站型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9.2%,子品牌添可洗地机产品也有所提升。但从品牌收入占比来看,添可从48.15%下降至42.19%,科沃斯品牌则从48.69%提升至55.39%(约48.05亿元),反映出主品牌在政策红利下的增长更显突出。
除国内市场受政策拉动外,科沃斯海外市场表现亦超预期,报告期内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40.8%。其中,科沃斯品牌二季度同比增长66.6%,主要得益于新品类的推动——为满足海外用户差异化需求而开发的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等新品类,海外收入同比激增120.6%,已进入规模化上量和利润贡献的新阶段。
针对美国市场的变化,科沃斯通过快速完善海外供应链布局,打通了海外生产线向美国市场的供货渠道以保障交付,同时聚焦中高价格段市场,仅美国单一市场二季度收入便同比增长86.5%。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4.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87.7%。这一数据反映出公司产品销售状况良好,而国补政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合来看,在副董事长钱程这位少壮派话事人提出的“全球化、多品类”发展基调引领下,科沃斯已逐步走出此前的业绩低谷,借政策红利重回增长轨道。但政策红利的可持续性向来有限,随着2025年12月31日国补周期落幕,清洁家电市场或将再度迎来挑战。
净利润暴增:会计手段与投资收益的“功劳”
科沃斯除了依托强劲的主营业务实现增长外,还运用了行之有效的会计手段,进一步推高了利润数据,进而形成了利润增幅远超营收增幅的观感。
根据报告内容,其全资子公司科沃斯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参股的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2025年3月26日进行董事会改组,科沃斯机器人不再占有董事会席位,也不再参与其业务决策和讨论。这一变化直接引发了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及后续的公允价值变动,合计使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增加约1.45亿元,占本期总利润的近15%。
需要明确的是,仙工智能是一家专注研发机器人控制器的公司,尽管2024年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且正在冲击港股IPO,但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分别达3226万元、4770.4万元、4230.8万元,主要原因是员工股权激励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占比较大。而科沃斯却从这样一家亏损企业中,通过会计处理“收获”了近15%的利润。
科沃斯此次因核算方法变更产生约1.45亿元净利润增加,本质是仙工智能股权的公允价值高于原权益法下的账面价值,两者的差额被直接计入当期利润。
具体而言,在权益法下,科沃斯对仙工智能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是按初始投资成本加上按持股比例享有的累计净利润(或减去累计亏损)计算的。由于仙工智能2022-2024年连续亏损,科沃斯按权益法确认了相应的投资损失,导致该股权的账面价值被持续调低。而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时,需参考仙工智能的市场估值(如近期融资估值、IPO预估值等)。
鉴于仙工智能虽亏损但市场对其技术及行业前景看好(如其机器人控制器全球市占率第一且在冲击港股IPO),其股权公允价值可能远高于权益法下被亏损“压低”的账面价值,这部分差额便成为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直接推高了净利润。(详情见:2025机器人大会引爆“百团大战”:价格鏖战与技术攻坚并行)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这种会计操作:假设科沃斯当初花1000万购买了仙工智能的股份,这就是“初始投资成本”。在“权益法”核算时,科沃斯要跟着仙工智能“共担盈亏”。仙工智能2022到2024年一直亏损,科沃斯按持股比例算下来,这三年累计得承担200万的亏损,那么在科沃斯的账上,这笔股权的价值就成了1000万减200万,即800万,这就是“权益法下的账面价值”。后来科沃斯不再参与仙工智能的事务,核算方法改成“公允价值计量”,此时不再计算盈亏,只看现在市场上别人愿意花多少钱买这部分股份。虽然仙工智能还在亏损,但它的机器人控制器全球销量第一,还在准备上市,市场觉得它以后有前途,现在估值较高。按这个估值算,科沃斯手里的股份现在能值2250万,这就是“公允价值”。2250万减去之前的800万,差额1450万就被算成科沃斯当期的利润,直接让净利润增加了这么多。
简单来说,上述15%的利润是科沃斯通过会计处理变更实现的账面上的“利润增厚”科沃斯显然是在利用会计规则进行业绩“粉饰”。实际上,除去仙工方面会计操作方面的获利,科沃斯其他部分业绩增长仅为36.9%。
科沃斯抢下“具身智能”入场券
实际上,从科沃斯的增长轨迹与业绩“粉饰”手段中不难看出,这家公司对未来的发展仍怀揣着深深的焦虑。
一方面增长依靠刺激性政策,此外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的反常表现,更多源于会计核算方式变更等非经营性手段。而这类业绩“粉饰”的操作,本质上也是对主营业务业绩不及预期的被动应对——未能依靠核心经营能力实现符合预期的增长,才需通过非经营性手段弥补账面表现。
从行业整体来看,以扫地机器人、洗地机为主的清洁类家电已进入成熟周期。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出货量2060.3万台,同比增长11.2%,石头、iRobot及科沃斯出货量份额位居前三,小米和追觅紧随其后。即便2025年保持同等增长水平,全年增量也仅约230万台,前五大头部厂商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市场红海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在此状况之下,各大企业都在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实际上,目前,石头科技寻求在港股二次上市,并进入洗衣机市场(详情见:石头科技赴港上市之际,创维代工的洗衣机业务突发大裁员);相比之下,追觅科技则全面进军大家电市场,品类涵盖冰箱、空调、洗衣机、烟灶等,其还有意进军电视市场。似乎只有科沃斯押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寄望于技术大爆炸后彻底改变服务型机器人的形态。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部分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经具备简单的自主能力,比如智元机器人能分拣快递、仙工智能的轮式人形机器人能搬箱子、UniX的家务机器人能自主完成一些简单家务等等。相比之下,扫地机器人的形态显然不太符合具身智能的概念。
对此,钱程实际上颇有想法,他曾在采访中提到:“未来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可以叠衣服、整理物品、打扫房间,这意味着多形态将成为发展重点。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科沃斯已经投资了相关产业,未来会积极打造家庭人形机器人。”他还强调,不希望做扫地机器人与机械臂的“简单缝合”,似乎是在“吐槽”石头科技的相关产品。
于是,在今年8月8日,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擎鼎具身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其注册的主营业务相当广泛,包括通用设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研发、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开发、汽车零部件开发等。此举被广泛解读为科沃斯亲自下场研发机器人产品,但具体情况尚不明确。
由于机器人及具身智能行业的火爆,部分投资者对科沃斯投资、自研双向并行的入局战略表示看好。据报道称,一位长三角某私募机构人士表示:科沃斯在传感器应用、测绘算法、机电控制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与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及环境感知能力高度协同。加之其在产业链的广泛投资,将带来一定的成本优势。
同时,科沃斯的投资图谱中,大部分与机器人上游产业链相关,如仙工智能(持股约6.45%)、睿尔曼智能科技(持股约6.5458%)、上海感图科技(持股约2.2768%)等十几家,还与其他私募创立隐峰基金投资了“指尖智擎”的天使轮。
不难看出,钱程带领团队积极布局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持续投入资源探索新的增长路径,希望能为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写在最后: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科沃斯敏锐把握国补政策机遇,业绩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这一良好表现不仅推动其股价在8月攀升至94元/股,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还获得了多数证券机构的积极认可,纷纷给出买入或增持评级,其中华安证券预测,公司2025年全年收入同比增幅有望达到20%。
不过,从长期发展视角来看,随着2025年12月31日国补政策的到期,失去这一外部助力后,科沃斯此目前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态势恐难以为继。像仙工智能等仍处亏损状态的投资标的,也难以持续为其贡献利润,由此带来的业绩增长泡沫存在破裂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钱程带领团队积极布局具身智能领域,试图开拓新的增长路径,但目前这一业务尚未成长为支撑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对于科沃斯而言,或许更应聚焦于主营业务的深耕与突破,而非过度依赖非经营性手段塑造业绩表象,以免给投资者带来认知偏差。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短期表现的同时,也需审慎评估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