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攒首付到买柠檬水、潮玩:这届年轻人,用消费重构了“安全感”

经济周期的涟漪,总能在消费浪潮里掀起别样的水花。
本文为食品研报原创
文/花蕾
日本便是一个鲜活样本:1980年代的东京街头,年轻白领穿着阿玛尼西装、开着雷克萨斯跑车,在银座LV门店前排起长队,72%的年轻人认为“拥有名牌是成功的标志”;而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Seria等百元店(约5元人民币)门店突破5000家,80%客群为20-35岁年轻人,Doutor咖啡用200日元(约10元人民币)自助模式击败星巴克。
这种从“符号崇拜”到“实用主义”的转向,如今正以雪王为标志在中国上演。
当蜜雪冰城那个穿红袍、戴皇冠的“雪王”形象占领中国每座城市的街角,当4元一杯的柠檬水半年卖出10亿杯,这个茶饮品牌早已超越商业符号意义。
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当代年轻人消费心理的密码箱,也照见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从日本经济泡沫后的消费转向,到中国年轻人用柠檬水、潮玩和黄金重构的“安全感”,雪王的崛起是消费权力交替的必然结果。
01
消费变迁的跨国镜鉴:从符号崇拜到实用主义
1980年代的日本消费市场,是符号崇拜的极致样本。东京银座LV门店年坪效突破百万日元,年轻白领将三个月工资投入一款老花包视为“阶层入场券”;雷克萨斯1989年推出的LS400加价300万日元仍供不应求,受访者认为“开豪车是成功的唯一证明”。彼时的消费逻辑粗暴而直接:价格即价值,品牌即身份。
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这套逻辑遭遇毁灭性打击。日经指数从39000点暴跌至14000点,30岁以下失业率从2%飙升至5%,年轻人平均薪资较峰值下降18%。曾经象征身份的雷克萨斯跑车,二手价仅为原价的三分之一;银座奢侈品门店纷纷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的全面崛起。日本消费厅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年轻人奢侈品支出占比从35%暴跌至12%,平价餐饮、娱乐消费占比从21%飙升至43%。
东京大学教授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总结:“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年轻人的消费从‘为别人的眼光’转向‘为自己的真实需求’,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价值体系的重置。”消费者开始追问:价格里有多少是产品本身,多少是品牌溢价?
相似的剧情正在中国上演,蜜雪冰城是最锋利的解剖刀。
2025年上半年,4元柠檬水卖出10亿杯,2024年该公司实现收入248.3亿元,实现年内利润44.5亿元,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2.5%、17.9%,高于行业内其他上市公司。更具颠覆性的是市值变化:从郑州街头的一个小摊起步到突破千亿市值。
雪王的爆发绝非偶然。其在河南、海南、广西等多地建立的五大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约79万平方米,通过规模化采购将同类型、同品质柠檬的成本较行业平均压低20%以上。在包装成本控制上,蜜雪冰城积极推进可持续包装材料使用,2024年可持续包装材料使用量达128880.16吨,通过产业链调整有效降低了包材成本。依托3万家门店网络和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27个仓库组成的仓储体系,物流效率大幅提升。这些措施助力蜜雪冰城在2024年实现32.5%的毛利率,彻底打破“低价=低质”的行业魔咒。
“雪王”形象的破圈更具深意——拿着冰淇淋权杖、跳着魔性舞蹈的红衣国王,在B站引发二次创作热潮,相关视频播放量超50亿,成为年轻人“平价快乐的守护神”。
02
年轻人的消费新三角:对抗不确定性的选择
日本从符号崇拜到实用主义的消费变迁在中国重现,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品牌崛起印证了这一趋势,更是当代年轻人的消费逻辑。
8月20日蜜雪集团股价涨5.33%,市值近1800亿港元,且即将发布中期业绩;泡泡玛特核心用户年均消费18件产品、复购率68%,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净利润47.1亿元,8月20日股价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上涨252%,市值达4244亿港元;老铺黄金2025年上半年营收123.54亿元、净利润22.68亿元,。
港股“消费三姐妹”的亮眼表现,反映出年轻人消费逻辑转向“情绪快充”“轻量自由”“流动安全感”,推动消费主权转移,重新定义了消费价值。
“情绪快充”构成第一个核心支点。蜜雪冰城用户画像显示,大部分为20-30岁学生及职场新人,69%将“买了不心疼”列为核心诉求。在一线城市,喜茶20元左右的价格相当于年轻人时薪的1/3,而4元柠檬水仅为时薪的1/15。这种“价格友好度”让年轻人实现了“奶茶自由”——用户月均消费8.3次,是高端品牌的3倍。
更深刻的是其“社交货币”功能。大学校园里,“拼单蜜雪冰城”成为社交常态,2元冰淇淋常被当作社团“破冰神器”;写字楼中,同事分享蜜雪冰城的频率是高端奶茶的5倍。正如一位00后用户所说:“请喝几十元奶茶像炫富,4元柠檬水反而更真诚。”
泡泡玛特的Labubu则是“情绪快充”的另一种载体。这个长着尖牙的“小怪兽”成为高压职场人的“解压神器”。数据显示,泡泡玛特核心用户年均消费18件产品,复购率高达65-70%。支撑这种消费的是一笔清醒的账:有用户计算,北京一套100平米住宅的首付300万元,能买30303个Labubu,每天换一个能持续83年。
“轻量自由”是第二个支点,在蜜雪冰城商业模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创始人张红甫曾表示:“高质平价”是蜜雪冰城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定位精准击中年轻人心理——既想享受品质生活,又不愿承受经济负担。
“流动安全感”构成第三个支点,老铺黄金的崛起印证了这一点。2020-2025年,其90后客群占比从持续飙升5000-8000元古法金吊坠成为爆款。这些年轻人将黄金视为“可佩戴的资产”--回收渠道数据显示,这类饰品保值率达80%-90%,远高于潮牌服饰的30%。
蜜雪冰城也无意中契合了这一需求。2024年推出“雪王金币”(足金0.1克,99元)半年卖出80万枚,成为年轻人“入门级投资品”。支付宝调研显示,62%的90后将“流动性”作为消费核心考量。
26岁程序员小王的选择颇具代表性:“5000元金吊坠既能搭卫衣,急用钱时又能变现,比股票靠谱。”当潮玩二手市场交易周期仅3天,而房产挂牌周期达8个月,行业价值排序必然动摇。
03
行业权力转移:谁在定义新的游戏规则?
蜜雪冰城的市值逆袭,本质是消费主权从品牌向消费者的转移。这场转移正在改写三个行业底层规则,影响远超饮品赛道。
首先是定价权的让渡。传统逻辑中,品牌通过“原料故事+场景营造”掌握定价权——喜茶用“印尼进口芝士”支撑几十元定价,星巴克靠“第三空间”维持高价。
而蜜雪冰城证明:当消费者开始计算“每克柠檬值多少钱”,品牌溢价就会失效。这种“去包装化”趋势正在蔓延:潮玩领域,泡泡玛特将IP衍生品价格压至百元内;黄金领域,老铺黄金用“按克计价”对抗“一口价”品牌。行业正在回归本质:价格应与成本、价值直接挂钩,而非与营销费用正相关。
其次是话语权的更替。70后、80后成长于GDP年均9.2%的高速增长期,消费习惯被“阶层跃升”焦虑塑造——买贵的就是买对的,喝高端奶茶是“成功的副产品”。2015年,高端奶茶市场份额是平价品牌的2倍。而90后、00后面对GDP增速5.2%、房价收入比28:1的现实,消费决策更理性:腾讯研究院调查显示,76%的90后认为“价格与快乐无关”,68%拒绝为品牌溢价买单。当新一代成为消费主力,行业话语权自然转移。
最后是价值标准的重构。日本经验早已证明:经济增速放缓后,“小而美”的即时满足会取代“大而贵”的符号消费。Doutor咖啡、百元店的崛起,与当下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的爆发形成跨时空呼应。2015-2025年,中国高端奶茶份额从52%降至29%,奢侈品增速从20%放缓至3%,而平价消费、潮玩、黄金等“真实价值”品类保持40%以上增长。
几年前,白酒、免税店还牢牢占据消费市场C位;如今,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的高速增长强势霸榜。这背后是“消费主权”的代际转移:上一代人消费“为标签而活”——买房=成功、买车=体面、奢侈品=地位;这届年轻人消费“为自己而活”——开心、值、安稳,这些内心感受远比外界标签重要。
日本早已预演这一变迁:经济增速放缓后,“大而重”的象征型资产失宠,“小而美”的即时满足型消费崛起。雪王的胜利,是年轻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他们正在打破旧规则,宣告生活不必遵循既定剧本,而要让自己真切感受到“值得”。
当4元柠檬水比30元奶茶更受欢迎,当雪王形象比奢侈品广告传播更广,行业需要警惕的不是某个品牌的崛起,而是价值体系的重建。蜜雪冰城的意义不在于证明“低价能成功”,而在于揭示真相:当消费者开始用“自我需求”而非“品牌教导”做选择,依赖溢价生存的品牌终将被淘汰。
正如B站上一条关于雪王的高赞评论所说:“雪王不用喊‘年轻人要努力买得起奢侈品’,它只说‘现在就能让你喝上便宜的好茶’。
从“为未来焦虑”转变为“为当下负责”,或许这正是年轻人最清醒、最果敢的“叛逆”—--他们拒绝用房子定义人生,不愿为面子透支未来,而是选择那些能带来真实快乐的消费。
在这场消费革命中,雪王、泡泡玛特、老铺黄金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预示着一个更注重真实价值的商业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