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电商巨头“扎堆”做短剧,流量新战场已开启?

访客 2025-07-31 15:13:55 54011
电商巨头“扎堆”做短剧,流量新战场已开启?摘要: 短剧不再只是短视频平台的增长引擎,它正在成为电商巨头的解决方案。今年618前后,京东悄然上线短剧频道,并开始大规模招聘...

短剧不再只是短视频平台的增长引擎,它正在成为电商巨头的解决方案。

电商巨头“扎堆”做短剧,流量新战场已开启?

今年618前后,京东悄然上线短剧频道,并开始大规模招聘相关岗位:短剧内容策略运营、内容运营等均在其中,年薪最高可达140万元。

在此之前,淘宝已推出“百亿淘剧计划”,拼多多升级“多多有好剧”激励机制,而美团则与快手联合推出可直接跳转点餐的餐饮短剧。从平台直播、达人带货,到平台自己做剧带货,内容不再是营销手段,而是电商交易链的一环。

电商选择短剧,并不令人意外。这是内容生产最低门槛的形式,也是用户留存性最强的媒介之一。平均每集2分钟的节奏、强情节驱动、沉浸式叙事,使得短剧具备了两种重要能力,一是延长用户停留时间,二是构建品牌软性认知。

但这场内容布局并不简单,电商平台的目标不是做“剧场”,而是做“交易发生场”。从“看剧即下单”到“剧情种草+图搜+个性化推荐”,它们希望用短剧把流量重新圈进自己的系统里,再用熟悉的交易链条消化掉。

这是一场从“内容平台”向“交易平台”的反包围战,电商巨头必须迎战。

电商巨头为何集体押注短剧?

电商不缺营销手段,缺的是一个能真正带来低成本用户增长和高频次交易转化的突破口。而在今天的中国电商市场,用户红利和价格优势都已触顶,短剧看起来是为数不多仍具潜力的“新增量容器”。

截至2024年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9.74亿人,接近总网民数的90%。相比2019年16.5%的增长率,2024年同比增速仅6.5%,用户增长进入平台期。

与此同时,获客成本持续攀升。根据国泰君安数据,电商平台2024年平均单用户获取成本超过130元,同比上涨约18%。营销ROI逐年下滑,很多平台不得不压缩外部投放预算,转向私域流量和站内转化。

这意味着,平台之间的竞争,正在从拉新转向“拉停留、拉复购”。电商平台需要用内容重新组织用户的停留时间、停留路径,形成更多元的购买触点。短剧,是目前为止最合适的答案。

短剧之所以在电商内部迅速被接受,原因不仅是它足够“火”,而是它满足了电商在当下三项核心诉求:

• 更长的停留时长:相比图文信息流,短剧平均单用户停留时间高出2.3倍;一部剧平均观看集数超过8集,天然有留存黏性;

• 更自然的品牌植入:用户对“剧情+商品”结合接受度更高,对比生硬带货,剧情推动的消费链路更能降低跳失率;

• 更精准的标签沉淀:不同于泛流量直播,短剧内容可以承载更细分的情感标签与场景定位,更利于平台构建“人-货-场”标签闭环。

更深层的背景是,抖音和快手正在重写“用户→内容→交易”的路径逻辑。短剧+直播已经成为抖音电商的主力战法,在高频内容接触中完成“种草+转化”的闭环。

2024年,抖音电商的GMV增长至3.5万亿元,已经达到京东的八成以上。对传统电商而言,若继续把内容作为“附属品”,可能会在下一个周期中彻底被边缘化。

因此,做短剧,不是为了一时的热点,也不是模仿内容平台,而是一次主动的内容结构升级,是在为“交易即内容,内容即交易”的未来架构做准备。

入局短剧,各有各的算盘

如果只是为了“蹭热点”,电商巨头们没必要集体出动。

京东高薪挖人、淘宝持续砸钱、拼多多设计长期激励机制、美团则直接打通交易场景。这背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各家平台根据自身痛点,做出的策略应变。

电商做短剧,不是做内容平台。他们要的是能带货的内容,能下单的剧。所以,虽然都在做短剧,但每一家思路完全不同。

京东入场算晚,但一上来就很直接,招聘岗位要求写得明明白白:要做IP分级、要搞用户画像、要建立完整内容生态,甚至写到了“提升商业化效率”。

过去,京东短剧更多是“联合出品”的形式,比如和快手合作推出几部短剧,带着一些促销链接。但这类尝试并没形成真正的内容系统。

这一次,京东是打算自己下场,从策划到分发全链路接手,目标很明确:把短剧变成电商流量和转化之间的中间件。

目前看,京东的打法更重视“内容运营”,而不是内容制作本身。它可能不会一上来就拼爆款,而是想先搭建一个“能自我循环”的短剧系统。

就像它做物流时先建骨干网络,不急于跑马圈地,但一旦跑通,后劲不小。

淘宝做短剧,是目前最像“内容平台”的那个。从最初的“短剧扶持政策”,到后来的“百亿淘剧计划”,它砸的钱、拉的资源、做的规划,明显更大更系统。

但淘宝的目标不是做“抖音式短剧”。它押注的是另一条线:让短剧成为品牌营销的新场景。

比如美妆短剧《我的美妆日记》,剧情围绕人物情感展开,顺带埋下品牌故事、使用场景、核心卖点。比直播更有情绪厚度,也比短视频更易记住。

从淘宝角度看,这不仅是内容转化,更是一次品牌心智重塑的机会。当卖货已经卷不过拼多多、抖音时,淘宝想要的是“讲故事的能力”。

这背后其实也透露出淘宝近年的转型焦虑:直播之外,还能讲出什么新东西?短剧或许就是新的叙事武器。

拼多多的短剧策略没那么精致,但非常实用。关键词只有三个字:接地气。它要的就是下沉用户的注意力,用强情节+金币激励+终身分成把人“粘”住。它不太关心剧情有多高级,只要能反转、够狗血、能吸引人看下去就行。

比如它的新激励机制中,创作者可以拿“终身播放分成”,每千次播放收益翻倍,不设上限。对创作者是极大的刺激,对平台则意味着内容能源源不断地产出来。

拼多多不在乎内容的审美标准,它只看一点:能不能让用户多停几分钟,多点几下按钮,多看几页商品。

这是它最擅长的打法,也确实有效:短剧成为了它“网赚体系”的一部分,与签到、刷金币、看广告等行为打通。在一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这种打法的逻辑很清晰:别讲艺术,先搞留存。

美团看上去是最“不像”做短剧的电商平台。但它的布局其实最“贴电商”:不自己做剧,不讲IP,不搞系统激励。它只做一件事——把短剧内容当成引流入口,直接连接本地生活交易。

今年,美团和快手合制了多部轻松向的短剧。剧本不复杂,节奏也不快,但每一个桥段背后都藏着一个商品链接、一份外卖套餐、一次团购优惠。

比如你在剧中看到主角点了一份烧烤,点一下就能跳转到下单页面,距离越近推荐越精。看剧不是为了娱乐,是为了“顺手点个外卖”。

这就是美团的逻辑:短剧不是内容产品,是本地交易的前置场景。它不是要做平台生态,而是让更多消费发生得“不经意”。

短剧只是媒介,真正比的是每个平台在“内容-用户-转化”这条链路上的掌控力。

短剧只是开始,每一家都在用不同方式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当用户不再主动逛平台,我们怎么让他留下来?”

短剧很热,未必是解药

如果说短剧是电商巨头的新武器,那它很可能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外界看来,短剧的流量红利还在,用户停留时间还高,内容投入成本也不算夸张,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现实却没那么乐观。

第一,内容行业讲的是积累,是反复打磨出来的品相和节奏。

但电商平台习惯的是投 ROI、算模型、看当月 GMV,这种快节奏、一锤子买卖式的打法,在内容领域很容易翻车。

想做出用户愿意追的剧,靠砸钱不够,靠采买也不够。得有团队、机制、审美判断、内容品控……这不是一两次试水能解决的。

淘宝已经试了快两年,从早期“品牌合作剧”到后来自制短剧,哪一部成了全民热剧?没有。拼多多靠土味剧确实拉住了一部分下沉用户,但缺乏持续性,剧的生命周期很短。

京东刚刚起步,虽然招人动作大,但要搭建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内容团队,甚至只是跑通内容与交易的联动流程,也远比想象中复杂。

第二,流量≠转化。这是很多电商平台在内容投入上反复踩过的坑。

短剧确实能让用户多停几分钟,甚至主动去追更新,但问题是,他看完剧后,会买吗?会买吗?真的会买吗?

当用户是为了剧情而来,而不是为了购物而来,电商平台要如何把注意力转化成下单行为?

淘宝、京东、拼多多都在尝试各种转化方式。剧情中埋商品、结尾插链接、暂停图搜,但从目前来看,这些链路远远没达到“自然而然”的程度。

它们更像是打断式的“交易插入”,而非沉浸式的“场景消费”。

真正有效的转化链条,需要内容、平台逻辑、用户心智三方达成共识。否则,流量就只能流量,转化永远在理想里。

第三,最现实的一点是:这不是电商选择内容,而是内容平台抢了电商的饭碗。

过去两年,抖音、快手把“短剧+直播+商城”这条路越走越稳。抖音GMV飙到3.5万亿,已经和京东差不多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户不仅在短视频平台上消费时间,还在那儿花钱,甚至比在淘宝京东上花得更多。

这才是真正的危机。用户的交易习惯正在发生迁移,变得碎片化、娱乐化、情绪驱动化,而不是理性比价式的“货架逻辑”。

这对淘宝、京东、拼多多来说,不是能不能做短剧的问题,而是如果不做,未来就没得做了。

但如果只是急于抢流量、做短期KPI,而不是踏实补上内容这块短板,那这场短剧潮,也许很快会像过往无数“内容风口”一样,变成泡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