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友食品暴涨背后,“山姆概念”几家欢乐几家愁?

文丨刘颖
出品丨大V商业
有友食品业绩暴涨,让市场关注到了“山姆概念股”。
近日,有友食品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营业收入为7.46亿元至7.98亿元,同比大增40.91%至50.77%;归母净利润预计达1.05亿元至1.12亿元,同比增长37.91%至47.57%。
有友食品在预告中解释道,业绩的增长主要是市场拓展成效显著,这里的市场拓展主要指的是有友食品进驻山姆会员店。
据报道2024年7月有友食品成为山姆产品脱骨鸭掌的供应商,并有报道称月销3000万以上。2024年的投资者活动上,有友食品也证实了山姆是公司的高势能渠道客户。
山姆会员店作为当下国内消费市场最火的渠道,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可谓是“一品得道,全公司升天”。此前山姆瑞士卷销量火爆,带动供应商恩喜村受到关注。
实际上,山姆作为国内目前的超级渠道,和山姆合作并非“百利无一害”,比如超级渠道的话语权更高导致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走高,比如不久前消费者发现盼盼食品在山姆渠道用英文/拼音命名,比如伊利向山姆特供牛奶导致消费者质疑双标,等等。
和超级渠道交易,本身就是利益和权益的博弈。
▌1、山姆救活了有友食品
毫不夸张地说,山姆救活了有友。
不久前中国2024年连锁百强名单出炉,沃尔玛中国地区的销售额达到1558亿元名列国内第一,其中山姆作为沃尔玛在中国的王牌渠道,2024年的营收突破了1000亿元。
山姆成为国内零售的超级渠道,也带动了一系列国内供应商的爆火。
有友食品就是山姆脱骨鸭掌的供应商。2025年上半年,有友食品业绩公告营收和利润都达到了40%左右的增长。据报道,2024年有友食品和山姆达成合作,开始向其供应商品脱骨鸭掌。
据报道目前每月的销量达到3000万,这一数额如果属实,那么有友每年的销量增长将提升30%-40%,可参考的是有友2023年的营收总额为9.66亿元。
在和山姆达成合作之前,有友食品的业绩正陷入泥潭。
2022年和2023年,有友食品的营收分别为10.24亿元和9.66亿元,均为为负增长,较上年减少16.01%和5.6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更是分别为1.41亿元和0.89亿元,分别为负增长18.44%和36.84%。
就在有友和山姆达成合作的当季,有友营收达到3.57亿元实现了27.98%正增长,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增长111.8%,当年营收正增长22.3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增长40.53%。
有友食品是一家重庆的休闲食品公司,主营产品一直以来都是“泡椒凤爪”等产品,此外,有友的产品还包括豆制品等,而山姆的脱骨鸭掌为特供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有友食品2024年三季度经营数据披露中提到,归为“其他”类别的产品收入突然增长到8391万元,同比增长350%,成为泡椒凤爪之外第一大品类(可能包含多个产品)如果这个“其他”品类主要是脱骨鸭掌的话,那估算每个月的销量确实可以达到2000万-3000万。
▌2、山姆概念企业,喜忧参半
山姆国内的门店主要供应链都来自国内企业,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中国食品企业享受到了山姆渠道崛起的红利,销量和利润获得了增长。
除了山姆热销的瑞士卷来自恩喜村,脱骨鸭掌来自有友食品,还有部分牛奶来自伊利。此前,好丽友(韩国品牌)上架山姆,以及盼盼面包在山姆出售,都是本地企业的代表。
两年前山姆和盒马的竞争就围绕在千层榴莲蛋糕和瑞士卷等产品,作为供应商的恩喜村成为了烘焙赛道里的明星产品。
2024年10月,恩喜村被食品巨头亿滋国际以20亿元的价格收购72%的股权。
山姆概念股企业众多,但并非都像有友食品、恩喜村一样好命。
1)、首先,部分山姆概念的食品企业,并没有获得利润的暴涨。
比如同样入驻了山姆会员店,洽洽食品和甘源食品出现了利润下滑。洽洽食品最近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8000万-9750万,同比下降71.05%-76.25%;甘源食品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7300万元-7500万元,同比下滑56.16%-54.96%。
2)、其次是,部分食品企业还因此陷入了争议。
比如好丽友上架山姆,遭受到了广泛的舆论冲击。
盼盼也在此次冲击中被曝光出来,因为产品使用“panpan”导致消费者质疑其伪装成洋品牌,此外洽洽的产品在山姆也有一款产品使用“chacheer”的名称,甘源食品同样在山姆有两款产品在售卖,其中一款使用了“甘源”的品牌名,另一款翡翠豆的品牌名称则是“KAM YUENS”。
3)、最后,山姆供应商也导致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高。
比如有友食品2024年的应收账款达到7461万元,较2023年的379万增长了18倍,有友食品财报中提到这是由于新增客户应收货款增加。
2025年第一季度末,有友食品应收账款达到1.28亿元,较去年末再次增长71.58%,而2024年一季度末为630万元。
要知道,有友食品2024年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也就1.26亿元,相当于拿着一年的净利润压在了山姆的回款上。
▌3、成为山姆的“代工厂”后,品牌伦理出了问题
如果说营收和利润以及应收账款还是企业的经营问题,那么当国内企业成为山姆OEM模式下的代工厂,品牌的伦理问题出现了。
山姆的商品分为两种,一种是“会员优选”(Member's Mark),就是由国内厂家代工,但是品牌则为山姆统一的品牌名,另一种则是企业为山姆特供的商品,可以以品牌自有包装盒名称出现,但是商品在其他渠道并未售卖。
这就出现了两个品牌伦理问题。
第一这是逆品牌的行为。
过去只有白牌才愿意为渠道代工定制,走OEM的模式。
国内消费市场现在确实出现了许多渠道即品牌的现象,比如京东的京东京造成为了京东渠道上性价比的代表,比如消费者更认可山姆的标识而非企业的自有商品。
这对于入驻山姆的品牌来看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意味着企业多年来通过营销、广告、渠道等建立起来的品牌,几乎是付诸东流,企业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是工艺精良,而非品牌卓越。
第二是未来品牌也可能受损。
一个品牌入驻山姆,这意味着向消费者告知山姆外渠道的质量,不如山姆渠道,在讨好山姆的同时,是否也得罪了更为广泛的消费者?
好丽友、盼盼等产品此次的风波,是花了钱的山姆会员对山姆和入驻企业的不满,更远来看,外部消费者是否会认为这些商品“本可以更好”而不选择非山姆渠道购买的商品。
简单来说,过去消费者寻找品牌的白牌平替,未来消费者可能会把某些品牌的常规渠道商品当成山姆平替。
第三是标准问题。
即便是为山姆代加工,也伤了消费者的心。
比如山姆的一款买得很好的鲜奶,其实生产厂商是蒙牛。但是包装上印有欧盟标准,导致消费者认为企业出现双标。在中国现行生乳国标中,菌落总数达标值为不超过200万个/mL,而欧盟的标准是10万个/mL。
伊利的一款山姆特供牛奶菲柏兰,Vista氢商业报道中提到,“受到一致好评,没得喷,味道和外面真不一样。”
也就是说,国内的很多企业明明可以把商品造的很好,但是过去一直都在用较低的标准服务国内消费者。
第四是代工问题。
一个非常悲哀的问题,中国顶尖食品制造企业的产能,成为了代工厂。
我们过去说,比如说一些零食产品等品牌的产品都是代工的,没有品质的保障。结果有工厂的企业,有足够的好产能,结果反向沦为了山姆的代工厂。
这是山姆供应商们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双刃剑,无所谓好坏,比如中国市场很多商品卖不上价格,高端很难做,导致了这些企业入驻山姆反而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比如说面对销量很大的渠道,企业很难抵挡诱惑。
这些不是作为供应商的企业的问题,是更大的产业的问题,只不过山姆的出现,让这种产业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