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爆雷!造假!国内最大的CDMO“暴发户”,为啥翻车?

访客 2025-07-22 11:09:28 9850
爆雷!造假!国内最大的CDMO“暴发户”,为啥翻车?摘要: 图源:豆包这个周末,一纸行政处罚公告让诺泰生物热度飙升,不过这个“热度”诺泰大概不想接。公告一出,诺泰生物需要面对总计7620万元的巨额处罚金,并且公司股票将于...

爆雷!造假!国内最大的CDMO“暴发户”,为啥翻车?

图源:豆包

这个周末,一纸行政处罚公告让诺泰生物热度飙升,不过这个“热度”诺泰大概不想接。

公告一出,诺泰生物需要面对总计7620万元的巨额处罚金,并且公司股票将于明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复牌后简称变更为“ST诺泰”。

减肥药CDMO鸿运正当头,近几年连续接大单、闷声发大财的诺泰生物,似乎不该拿下这样的反转剧本。

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近两年最风光的多肽CDMO之一,诺泰生物接下来的生意还好做吗?当其在业务和管理上的表现冰火两重天,资本市场不断进行自然分流,该撤退还是坚守?

左手倒右手,闹了笑话

诺泰生物此次爆雷关涉两件事,一是其2021年年度报告的虚假记载,二是其2023年公开发行文件的重大虚假内容。

2021年12月,诺泰生物向浙江华贝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及上市持有许可人权益(以下简称技术转让),并于12月28日确认业务收入3000万元。但是,根据证监会的事后查证,浙江华贝既不具备支付技术转让款的资金实力,也不具备实际应用该技术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

这种情况下,浙江华贝又是怎么向诺泰支付这笔技术转让款?

事实上,诺泰生物同期策划向浙江华贝增资,浙江华贝向诺泰生物支付的技术转让款最终就来自诺泰生物的增资款。并且,诺泰生物这项技术转让业务不具有商业实质,不应确认收入。但诺泰生物在2021年由此虚增出营业收入3000万元和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2021年利润总额的20.64%。

换句话说,诺泰这是一笔“左手倒右手”的自融自买、“自导自演”式交易,该业务收入完全为虚假性质。

上述财务数据也导致公司公开发行文件存在“重大虚假”。诺泰2023年披露的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的“财务会计信息”中,部分公开披露了公司2021年度财务数据,引用了2021年财务数据,从而其虚增3000万元收入和2595.16万元利润,违反了《证券法》关于公开发行文件真实性的要求。

据此,证监会对诺泰发起4740万元罚款,对实际控制人赵德中及其他责任人合计罚款2880万元,罚款金额总计7620万元。

这笔巨额罚款大概让诺泰的1.29万户股民很糟心。要知道,4740万约等于公司2024年净利润的11.73%,2025Q1净利润的30.98%。

此外,造假行为也直接导致诺泰股票被实施ST(其他风险警示),并于今日(7月21日)被停牌1天。

一个争议在于,此次行政处罚的结果为什么是ST,为什么不只是罚款,又为什么没有退市?

这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新规有关。在2023年8月,《上市规则》强制退市的情形规定为“连续两年虚增超5亿元,且占比超50%”。2024年发布新规,将2024年度以后的财务造假退市门槛收紧为“一年虚增利润超2亿元且占比超30%”或“连续两年虚增超3亿元且占比超20%”。诺泰仅2021年单年造假,虚增利润2595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的20.64%,未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

另根据新规则第12.9.1条规定的其他风险警示情形,诺泰2021年虚增收入和利润的行为属于“披露的年度报告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

难熬的是,根据《上市规则》,诺泰还要再等一年,并且完成对所涉事项对相应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追溯重述后,才可以向交易所申请撤销ST。

其实,诺泰生物不是第一次爆出丑闻了,其内部治理的缺陷由来已久。

早在2019年,全国股转公司监管部曾对诺泰生物出具过自律监管措施处罚,认为其2016年进行的重大资产重组(即诺泰生物以2.1亿元收购杭州澳赛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对手方中存在未披露关联方,关联董事、股东赵德毅、赵德中未回避表决,该事件暴露出诺泰早期关联交易管理的系统性漏洞。

从2016年关联方隐匿到此次披露的2021年循环交易,诺泰的造假手法也从信息披露违规“进阶”为财务数据虚构。

直到2023年,子公司诺泰生物科技(合肥)又因消防通道占用被合肥市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行政处罚,尽管未直接影响上市公司主体,但反映出集团层面内控穿透管理的缺失。

同年,诺泰公开发行的4.34亿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将财务数据包装为“高成长性”证据,更是形成“造假-融资-再造假”的恶性循环。从虚增利润到欺诈发行,诺泰的每一次违规都在积累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企业价值崩塌。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诺泰来说,最可怕的可能不是因财务问题引发处罚和警告,而是漏洞百出的内部体系,或将引发市场长期的信任危机和价值观质疑。

ST警钟敲响,但并未宣判死亡

抛开在内控上的危机,诺泰是个名副其实的明星潜力股。

诺泰的产品管线主要集中在多肽药物,聚焦热门的GLP-1靶点,旗下司有美格鲁肽、利拉鲁肽、替尔泊肽等产品,此外还布局了寡核苷酸药物、小分子化药和XDC药物。截至目前,其在研项目多达85项,涵盖47项原料药项目、7项制剂项目与31项中间体。

2022年之前,诺泰还是一个掀不起医药风浪的“无名公司”,其2019年净利润仅为0.49亿元。

但2023年之后,CDMO普遍都不太好过的时候,诺泰凭借减肥药逆流而上,拉动自身业绩和股价不断增长,一度蝶变。2023年,诺泰净利润飙升至1.63亿元。进入2024年,增长势头愈发猛烈,上半年净利润就已超越2023年全年,达到2.27亿元,同比增长442.77%。

飞升一直在持续。据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达16.25亿元,同比增长57.21%,归母净利润4.04亿元,同比增长148.19%。2025年一季度,诺泰延续良好态势,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6亿元及1.5亿元,同比增长58.96%及130.10%。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减肥药市场需求爆发的浪潮下,诺泰的逆袭并非是简单的“风口套利”,而是基于技术预判的全线布局。

在技术优势层面,诺泰自2003年起深耕多肽原料药领域,具有20年多肽研发积累,其自主研发的固液融合合成技术突破长链多肽规模化生产瓶颈,这一技术优势使其在GLP-1药物爆发前已具备承接国际订单的能力。

在资本积累层面,诺泰在市场爆发前已经通过多轮融资实现产能超前建设,完成“研发-认证-产能”闭环。

在市场层面,诺泰以CDMO模式绑定国际药企,与Krka、Cipla、Apotex等国际药企建立深度合作,在专利期内积累客户信任,专利到期后迅速抢占仿制药市场,海外市场布局做的算是比较扎实。

可以说,此前的诺泰市场空前利好,一片火热。

然而,这次的行政处罚把一部分投资者浇了个透心凉。狂飙过后猛然刹车,许多人回过味来:除了内控能力,还有整个多肽CDMO行业新一轮产能过剩隐忧摆在眼前。

近两年,多肽产能超速扩张,国产多肽API“吨级时代”开启。截至2025年6月,中国本土企业已明确披露的GLP-1类多肽API规划产能约为33-40吨(含诺泰生物11.6吨、药明康德10-15吨等),若计入未公开的中小型企业及扩产计划,总量可能接近50吨。诺泰生物、药明康德、凯莱英等头部企业加速扩产的同时,诺和诺德、礼来也在自建产能,例如礼来2024年宣布追加53亿美元用于替尔泊肽原料药生产。这种“CDMO+原研”双轮扩产,导致全球供给远超短期需求。

另外,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从暗流涌动变为明面上的激烈“肉搏”,参与者众多,除了有特色多肽原料药优势“打底”的企业,典型如诺泰生物;一直专注于多肽CDMO业务的企业,如泰德医药;更有以药明康德和凯莱英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体量庞大,“火力”较猛。尤其对于药明康德来说,多肽业务已经成为其关键的业绩增长点。

对此,诺泰能否应对?

能够看到,诺泰已经开始进一步梳理自身产能扩张的节奏。

一方面,加快挖掘其他市场。诺泰捕捉到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仿制药需求爆发的机遇点,与Julphar签订的十年供应协议,覆盖22个中东及非洲国家,形成“欧美+新兴市场”的格局。

另一方面,利用低成本打造自身价格优势。有产业人士分析,目前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即期报价约54.5万美元/公斤,诺泰生物凭更低成本曲线,可接受42万美元/公斤报价仍维持约62%毛利,而翰宇药业和圣诺生物的盈亏平衡价约在44万和48万美元。

因此,对于诺泰而言,ST的警钟敲响,但并未宣判死亡。更有分析认为,多肽赛道尚还景气,诺泰在手订单饱满,产能扩张步伐清晰,基本面并未财务差错逆转,还大有可为。

或许当下的问题是,诺泰在之后的12个月整改期里能否消化“毒瘤”。一方面,做好内控提升,重新抓住信任;另一方面,稳定产能扩张,做好瓶颈预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