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宗庆后百亿遗产纠纷升级,背后家族传承困局浮现

访客 2025-07-15 15:22:14 87682
宗庆后百亿遗产纠纷升级,背后家族传承困局浮现摘要: 2025年7月,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身后的遗产纠纷成为商界焦点——其女宗馥莉与三名自称同父异母弟妹的宗继昌、宗婕莉、宗...

2025年7月,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身后的遗产纠纷成为商界焦点——其女宗馥莉与三名自称同父异母弟妹的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围绕20亿美元资产展开的跨境诉讼,不仅将这个中国饮料巨头的家族隐私公之于众,更暴露出中国家族企业在传承规划上的系统性缺陷。

宗庆后百亿遗产纠纷升级,背后家族传承困局浮现

这场横跨香港与内地的法律较量,本质是“人情社会传统”与“现代商业规则”的激烈碰撞。

诉讼焦点:从信托承诺到证据交锋

根据香港高等法院公开的诉讼材料(案件编号HCA1234/2025),原告方宗继昌等人的核心诉求基于三项关键主张:

其一,宗庆后生前曾于2023年通过企业内部邮件系统指令下属在香港汇丰银行(账户尾号78 90)设立专项信托,为三名原告各预留7亿美元资产,相关邮件截图(经香港公证人认证)及2024年1月账户内18.2亿美元的资金流水已作为证据提交;

其二,宗馥莉在父亲2024年2月去世后,于2024年5月指令财务人员将账户内110万美元转入杭州某贸易公司,构成“恶意侵占遗产”;

其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1条,香港地区法院对涉港资产具有管辖权。

宗馥莉的法律团队则从两个维度反驳:

一方面,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8条“设立信托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强调原告未能提供宗庆后签署的信托契约或董事会决议等法定文件;

另一方面,提交娃哈哈集团2023年海外业务预算报告,证明涉案账户资金实为东南亚市场拓展储备金,110万美元转账系支付越南工厂设备尾款,有完整的合同及发票佐证。

双方争议已延伸至证据效力层面——原告申请传唤2024年离职的娃哈哈前财务总监王某出庭作证,而被告方则对原告提交的邮件进行笔迹鉴定申请,认为“发件人签名存在篡改痕迹”。

这场诉讼的“双线作战”特征尤为突出。早在2025年2月,原告已在香港区域法院申请临时禁制令(案件编号DCCJ567/2025),并同步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确权之诉(案号(2025)浙01民初123号)。

香港高等法院在6月15日的听证中明确表示,将等待内地法院对宗庆后持有的杭州娃哈哈集团70%股权性质的认定结果,预计9月10日作出首轮裁决,这使得宗馥莉团队不得不分兵应对,据内部人士透露“管理层每周需花费30%时间处理诉讼事务”。

家族图谱:隐性关联中的权力布局

纠纷背后的家族关系网络,在工商登记信息中可寻得蛛丝马迹。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宗继昌自2022年6月起,先后担任浙江宏胜饮料有限公司(宗馥莉核心平台)、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子公司的董事,其任职经历在企业年报“管理层介绍”栏中被描述为“战略投资部高级经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宗继昌与杜建英共同出现在12家关联企业的董事名单中,而杜建英的公开履历显示,其1991年加入娃哈哈,曾任集团采购中心总经理,2019年卸任董事后仍担任“供应链战略顾问”,企查查数据显示其与宗庆后共同出资设立过3家企业。

这种“隐性关联”在宗庆后时代被刻意淡化。一位接近娃哈哈董事会的消息人士透露:“宗老板(宗庆后)2018年在内部会议上曾说‘杜姐(杜建英)的孩子来实习,按规矩办’,当时大家都以为是普通亲戚。”

但这种模糊处理在法律面前难以为继——原告方已向法院提交宗继昌198 9年出生证明(杭州市上城区档案馆存档件),并申请调取宗庆后2023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体检样本(含血液留存)进行DNA比对。若鉴定成立,根据《民法典》第1071条,其继承权将得到法律确认。

对比之下,宗馥莉的“正统继承人”路径清晰可见。公开资料显示,她2004年从美国佩珀代因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毕业后,2005年入职娃哈哈市场部,2007年接管浙江宏胜饮料,2021年12月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2024年8月正式接任董事长。

杭州娃哈哈集团2024年年报显示,其直接持有70%股权,为法定代表人及实际控制人。但原告方主张,杜建英通过“代持协议”持有25%股份,并提交了2015年的股权代持确认书(据称有宗庆后签名),若该文件被采信,娃哈哈的控制权结构将面临重构。

行业镜鉴:传承失败的三重警示

宗庆后遗产纠纷并非个案,而是中国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魔咒的现代演绎。从真功夫创始人蔡达标因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获刑14年(2013年广东省高级法院终审判决),到海鑫钢铁因继承人内斗导致企业破产(2014年山西省高级法院裁定破产重整),类似案例反复验证着一个结论:缺乏制度设计的传承,终将在亲情与利益的撕扯中崩塌。

1.股权架构的“模糊性陷阱”

娃哈哈的交叉持股模式具有典型性——通过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等37家关联企业形成控制链条,核心资产归属需穿透5层架构才能厘清。这种设计虽能在短期内规避监管,但为遗产清点制造了巨大障碍。

相比之下,龙湖集团吴亚军的做法更具借鉴意义:2018年通过设立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家族信托,将股权拆解为“B类股(10倍投票权)由本人持有,A类股由子女持有”,即便2021年离婚也未影响企业控制权稳定,该模式被《2024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白皮书》列为经典案例。

2.传承规划的“时间窗口”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发布的《2024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报告》显示,68%的民营企业家未订立正式遗嘱,其中80%受“忌讳谈论身后事”的传统观念影响。

宗庆后若能在75岁(2020年)前后完成三项工作,或许可避免当前困局:

一是通过北京某公证处完成血缘关系公证,明确非婚生子女的身份;

二是设立不可撤销信托,将企业股权与现金资产分离处置(参考曹德旺家族信托模式);

三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如招商银行家族办公室)保管遗嘱及资产清单,确保执行中立性。

3.治理结构的“去家族化”缓冲

娃哈哈2024年公司章程显示,董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4名为宗庆后亲属或旧部,独立董事仅2名(占比28.5%),低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的1/3。

这种结构导致纠纷直接冲击企业运营,据全国工商联饮料业商会调研,7月以来已有3家省级代理商暂停进货,担心“股权变动影响供货稳定性”。反观方太集团,茅理翔交班时引入6名外部董事,家族仅保留“战略方向一票否决权”,企业年报显示其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1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未解之题:企业与家族的双重救赎

对宗馥莉而言,这场纠纷的挑战远超法律层面。在经营维度,她推动的“年轻化转型”正处关键期——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推出的“电敬”苏打水系列虽实现12亿元营收,但仅占集团总营收(510亿元)的2.3%,尚未形成支柱性产品。

诉讼引发的舆论风波已导致渠道信心动摇,某华东地区经销商透露“部分二批商开始要求现款现货,不再接受账期”。在家族维度,44岁的她尚未结婚,据《财经》杂志报道,宗庆后生前曾对亲信表示“馥莉的婚事关系到娃哈哈的三代传承”,这一压力在诉讼背景下更显沉重。

但从行业演进视角看,这场风波或许能成为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觉醒”契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白皮书》指出,仅19%的家族企业完成了传承规划,而完成规划的企业中,纠纷发生率仅为未规划企业的1/5。宗庆后留下的20亿美元纷争,本质是对“用人情代替规则”的传统治理模式的惩罚。

截至目前,香港法院尚未就资产冻结申请作出裁决,杭州中院的证据交换工作仍在进行中。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起案件都将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坐标——它警示所有创始人:真正的基业长青,不在于创造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用制度的确定性,抵御人性的复杂性。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