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证监会原发行监管部副主任被开除党籍,被指“以“业务咨询”“投资入股”等名义非法收受财物,数额巨大

访客 2025-07-13 15:20:53 27916
中国证监会原发行监管部副主任被开除党籍,被指“以“业务咨询”“投资入股”等名义非法收受财物,数额巨大摘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证监会原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筱 强的严厉通报,在资本市场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通报中违规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

中国证监会原发行监管部副主任被开除党籍,被指“以“业务咨询”“投资入股”等名义非法收受财物,数额巨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证监会原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筱 强的严厉通报,在资本市场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通报中违规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非法收受财物数额巨大、借用他人账户违规买卖股票等指控,精准指向了公众长久以来对权力寻租的忧虑。然而,通报背后的核心问题依然悬而未解:李筱 强究竟染指了哪些公司?这些公司是否最终成功上市?

李筱 强的职位,恰恰是IPO审批链条上权力最集中、寻租空间最大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为发行监管部副主任,他对拟上市企业的生杀予夺拥有举足轻重的建议权甚至决策影响力。这份权力,在缺乏足够透明和有效监督的灰色地带,极易异化为个人牟利的工具。

通报中违规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的表述,引发最强烈的市场联想。过往的腐败案例已为我们勾勒出清晰的利益输送路径:监管者或其关联人,在企业IPO前夜以极低成本(甚至干股)突击入股,待企业成功上市、股价飙升后套现离场,攫取惊人暴利。好些项目上市前突然好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很低的价格拿到股份,这些小人物应该就是李筱 强们的白手套!

最臭名昭著的案例当属前发审委委员冯小树案。他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岳母和小姨子的账户,在深圳世方联公司入股鱼跃医疗(002223)、三川股份(300066)和宝莱特(300246)三家公司的Pre-IPO阶段。仅鱼跃医疗一单,投入300万元,最终套现高达1亿元。冯小树以区区300万本金,撬动了2.48亿的非法所得,其收益率之惊人,堪称无本万利的腐败典型。

李筱 强的违规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手法上很可能与冯小树如出一辙。这些非上市公司,在获得李筱 强或其关联人的青睐时,必然处于冲击IPO的关键阶段。一个合乎逻辑的、公众高度关切的推论是:这些获得了特殊加持的公司,最终是否成功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通报中非法收受财物数额巨大的表述同样意蕴深长。在资本市场的语境下,财物远不止于现金、奢侈品。更具隐蔽性、危害性更大的,是以业务咨询费、财务顾问费、投资入股、股权代持等专业、光鲜名目包装起来的利益输送。

李筱 强案中,以业务咨询、投资入股等名义非法收受财物的指控,正是这种隐蔽手法的典型写照。这些咨询是否真实发生?咨询的价值如何评估?所谓投资入股,价格是否公允?背后是否暗含对企业上市进程的特殊关照?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那些曾向李筱 强输送了咨询费或接纳其投资的公司,尤其是那些在其任职期间或离职后短期内成功上市的企业。

至于长期借用他人账户违规买卖股票,则是监管者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或市场操纵的惯用伎俩。他们洞悉政策风向、掌握审核进度、了解公司内幕,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中,其违规交易行为是对三公原则最赤裸的践踏。 公众迫切想知道:李筱 强借用谁的账户?交易了哪些股票?这些交易是否与其掌握的内幕信息高度相关?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收益?

公众要求官方公开李筱 强案所涉具体公司名称、股票信息,绝非出于猎奇,而是对资本市场健康生态和自身权益的深切捍卫。 其核心诉求在于:

揭示腐败全貌与路径: 只有知道哪些公司通过何种方式向李筱 强输送利益,才能真正看清权力是如何被寻租、制度漏洞具体在哪里。

评估腐败后果与影响: 涉事公司是否带病上市?上市后表现如何?是否侵害了其他合规申请企业的正当权益?广大投资者是否在不知情中为腐败买了单?

检验监管公信力: 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其内部出现如此严重的腐败,且涉及核心发行审核权力,对市场信心是毁灭性打击。公开具体涉案主体,是重建公信力的必要步骤。

震慑潜在违法者: 让市场参与者(拟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监管者都清晰地看到,任何试图通过腐蚀监管权力获取上市资格或非法利益的行为,终将暴露在阳光下并付出惨重代价。

然而,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如《监察法》对调查过程保密的要求),在案件司法程序完全终结前,要求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披露所有具体涉案主体细节,存在现实的法律障碍。 但这不应成为信息永远尘封的理由。

我们呼吁,在遵循法律程序的前提下,案件主办机关应在适当时机(如法院公开审理、宣判阶段),最大程度地依法披露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涉案主体信息,特别是那些成功上市的涉事公司名称。 这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更是对资本市场进行彻底消毒、堵塞制度漏洞、防止类似腐败重演的关键一步。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有力的震慑。 李筱 强案的通报,撕开了资本市场监管腐败的冰山一角。唯有将那些被腐败滋养过的公司、股票暴露在阳光之下,才能真正清算腐败的代价,修复被破坏的市场秩序,并警示后来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石之上,任何试图腐蚀看门人以获取非法通行证的行为,终将引火烧身。 公众的追问,是对正义的呼唤,更是对资本市场清朗未来的深切期许。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