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能之光删去了3350万的补流、总募资减少了5300万,实控人为“裸商”

访客 2025-07-05 15:39:53 73315
能之光删去了3350万的补流、总募资减少了5300万,实控人为“裸商”摘要: 在质疑声中,能之光删去了3350万的补流,总募资减少了5300万,实控人为“裸商”!能做到原料降价,产品不降价?所以毛利...

在质疑声中,能之光删去了3350万的补流,总募资减少了5300万,实控人为“裸商”!能做到原料降价,产品不降价?所以毛利高?研发费用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带病闯关的能之光IPO,藏着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能之光删去了3350万的补流、总募资减少了5300万,实控人为“裸商”

就在7月2日,宁波能之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能之光”)向北交所提交了注册申请,离上市仅一步之遥。然而,翻开其招股书,扑面而来的不是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而是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问号与质疑。

一家净利润飙升却严重依赖原材料降价“撑场”、研发投入“抠门”到极致、募资计划“缩水”数千万且突删补流项目、内控频频“爆雷”遭监管警示的企业,如何能扛起“高新技术企业”的大旗?又凭什么获得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一、业绩增长靠“天吃饭”?原材料降价成“利润奶妈”

能之光报告期内的业绩看似“亮眼”: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5.56亿增至6.11亿,归母净利润更是从2186万“三级跳”至5594万。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增长3.25%。表面风光,背后却暗藏玄机。

其利润大增的核心推手,并非技术突破或市场扩张,而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恩赐”。2023年业绩飙升的关键因素中,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占比高达32.66%。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2021年、2022年其主要原材料POE类基材竟出现采购价与销售价“倒挂”的奇观——原料买得比成品卖得还贵!这背后暴露的是产品定价权的孱弱与成本传导机制的失灵。

公司自己也承认:未来若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销售价格下降幅度超过原材料降幅,或者原材料涨幅大于售价涨幅,业绩将面临“大幅下降”风险。把业绩增长押注在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上,犹如在钢丝上跳舞,投资者能安心吗?

二、“高新技术”金字招牌下的研发苍白

顶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光环,享受着15%的优惠税率,能之光的研发投入却“寒酸”得令人咋舌。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仅分别为1.86%、1.92%、2.16%,远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2.72%、3.05%、2.88%)。以2024年超6亿营收计算,其研发直接投入仅1319.29万元,堪称“九牛一毛”。

更讽刺的是,其母公司层面的研发费用率更是低至1.35%、1.74%、1.92%,这与其高新技术企业身份形成巨大反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常要求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3%,能之光的数据显然严重不达标。若未来无法通过复审,不仅15%优惠税率将丧失(按25%计征),增加的税负将直接冲击本就不甚坚实的利润。市场更有理由质疑:其高新技术资质是否名实相符?是否存在“注水”嫌疑?

研发项目管理也漏洞百出。招股书注册稿与申报稿相比,多个主要研发项目进度出现“离奇倒退”:如“环境友好产品的降本和性能优化”项目,竟从“中试阶段”退回到了“小试阶段”。技术研发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此“开倒车”的进度,在业内实属罕见,严重损害了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三、募资计划“缩水”5300万,补流项目诡异消失

能之光的募投项目变动,透着一股“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在提交注册的招股书(注册稿)中,募资总额较此前的上会稿突然缩水约5300万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原计划使用3350万元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的项目被整体删除。这一巨额变动发生在公司刚刚完成3299.43万元分红之后。

一边大手笔分红,一边伸手向市场要钱补流,本就逻辑不通,引发广泛质疑后“心虚”删除。这5300万募资“蒸发”得不明不白,是项目本身经不起推敲?还是为了规避舆论压力仓促修改?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四、产能未满仍激进扩产,画饼还是冒险?

募资投向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扩产项目”同样疑云重重。

该项目计划在赣州工厂新增3万吨产能,建成后该工厂总产能将激增153%至约4.96万吨。然而,报告期内赣州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仅分别为70.95%、68.28%、75.94%,现有产能尚未被充分消化。

在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七成的情况下,仍执意大规模扩张产能,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市场消化能力何在?这是对未来前景的盲目自信,还是为了上市而强行“画饼”? 巨大的产能闲置风险,最终将由谁来买单?

五、内控“千疮百孔”,监管警示“四连击”

能之光的公司治理与财务内控堪称“重灾区”,报告期内累计收到4次来自监管机构的警示函和监管工作提示,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股东微丽特因短线交易被宁波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1)因挂牌时股权代持未披露且未规范,公司及时任副总经理被股转公司出具警示函;

(2)宁波证监局现场检查后,对公司治理、内控及募资管理等出具监管关注函;

(3)因信息披露违规,公司及董事长、董秘、财务总监再收股转公司监管工作提示。

(4)北交所两轮问询均直指其财务内控不规范事项及整改有效性。尽管公司声称已“充分整改”,但如此密集的监管处罚记录,清晰勾勒出其内控体系的脆弱与混乱。带“病”闯关,投资者利益如何保障?

六、能之光的产品并不具有排他性的优势,从起诉追讨货款及客户提起诉讼就可见。

七、致命拷问:税务利剑高悬,业绩线命悬一线

剥开层层迷雾,一个致命的税务风险已然浮现:能之光报告期内母公司研发费用率持续远低于3%,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及享受的15%税率合法性存疑。

若被认定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需按25%税率补缴税款,其报告期最后一年(2024年)的扣非净利润5080万元将岌岌可危。简单测算,补税后净利润大概率将跌破5000万元——这被广泛视为北交所IPO的一道重要隐性审核门槛。

一边是依赖原料降价、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内控漏洞百出,另一边却顶着“高新技术”光环冲刺上市。能之光的IPO之路,每一步都踩在质疑的钢丝上。

此次募资缩水、补流项目消失更像是对舆论的妥协。北交所+证监会在注册环节的审核,必将聚焦于其高新技术资质真实性、持续盈利能力稳定性以及内控整改的有效性这三大核心命门。

结语:

能之光的案例,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部分企业“带病闯关”的侥幸心理。当“裸商”实控人与“带病”企业绑定,当技术光环被研发苍白戳破,当监管罚单与募资变奏交织,资本市场的大门是否应为其敞开?

招股书显示,能之光实控人为张发饶及其妻子,三个子女构成一致行动人,一家人合计控股51.13%。

张发饶家族结构呈典型的"离岸架构":

张发饶曾为加拿大国籍,2020-2021年恢复中国籍,其妻子YuhuaLi及子女GaoxinZhang、JaredZhang、QinyaZhang在招股书中均以英文名示人。其中,女儿QinyaZhang明确为加拿大籍执业医生,妻子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另外两名子女也疑似加拿大籍。

资本市场的健康生态,容不下“浑水摸鱼”者。 能之光能否成功注册,将是对注册制下交易所+证监会“把关人”角色一次严峻考验。

证监会注册批文,不应成为疑问的句号,而应是市场监督的新起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