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多位作家“文本相似”争议,回避沉默谈不上“把心交给读者”

据报道,7月2日,文学杂志《收获》回应该博主称:连日来,《收获》编辑部持续关注您的笔记、讨论您指出的现象。真诚感谢您的督促!我们呼吁更纯净的原创。还说:‘把心交给读者’,是巴金先生给我们永远的教诲。而对于该博主指出的相似,可否确定为抄袭?《收获》编辑告诉记者,如果(是否抄袭)是很清楚的问题,早就会有很清楚的态度了。这个还是要交给……法律。
把心交给读者,曾是作家巴金的一篇散文题目,既是他的写作初心,也是他一以贯之的创作坚守:和读者做朋友,尊重读者的意见,并常根据读者的来信检查自己写作的效果和作品的作用。这一主张也体现在他创办的文学杂志《收获》的办刊理念和实践中。
如今,对于读者提出的文本相似问题,《收获》主动回应,可以说展现出一种倾听姿态。巴金主张的读者至上,在他去世多年以后仍有回响,让人欣慰。毕竟,这事关文学作品的纯净和尊重读者的底线,也事关文学杂志的公信力。
耐人寻味的是,涉事作家们选择了沉默。某种程度上讲,读者是作家的衣食父母。对读者的疑问置若罔闻,这不是尊重读者,更谈不上把心交给读者。特别是,被质疑文本相似而不回应,一旦在舆论场形成作品抄袭的印象,这对作家来说,不只是个人声誉受损,也可谓是创作生涯中的污点。哪怕只是从维护个人尊严考虑,涉事作家们都不该沉默以待,而应及时站出来说明,或公开释疑,或真诚认错,以交心呵护读者的热心与监督。
于文学刊物而言,回应读者质疑,不能只是呼吁更纯净的原创,或把问题交给法律,有质疑出现,理应及时复核自查,正面回应,权威释疑。原创性和公信力背后的文学尊严,说到底,更需要作为把关人的杂志社或出版社在审核环节去守护。正如该博主所言杂志方有义务向公众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它面对的对象应该是公众,广大读者,不是我这个个人博主。
文本相似不是小事,是碰巧略同,还是过度借鉴,甚至是文本抄袭,边界在哪,如何判定,公众需要一个说法。相关责任方尊重读者,就不能停留于说,更在于行。而要做到把心交给读者,不妨通过专业审核和复核,向读者坦诚说明调查结果——这也是维护作家尊严与守护自身公信力的必要之举。
编辑:李明